奇迹小说

周总理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3)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本章字数:2204

4月中旬,我奉命回国。一天,周总理约我晚上10点钟汇报。到总理办公室以后,因周总理正忙于处理公务,一时抽不出身来,我就在外边等候,与总理办公室的李琦、刘昂、马列、许明等同志漫谈。一直等到晚上12点,周总理办完手上的急事,才叫我进去汇报。他详细询问了苏联方面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全部意见,并问道:“去苏联谈判为什么拖了这么长时间?”我回答说:“这是因为苏联方面对计划的平衡工作要求很高,对我国地质资料、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询问得很详细,而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足,使项目选址、施工设计、设备分交、技术人员的培训等计划内容的落实,花费了不少时间。”总理说:“是啊!确定100多个援助项目,并要守约按期交付使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周总理对情况了解得更清晰,我将我们绘制的七八幅我国“一五”计划受援项目进度曲线图交给总理,他看了以后很高兴。从图上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投资规模、开工日期、施工进度、交付日期、生产能力等参数一目了然。图表表明,我们的建设进度和投资安排,是逐年根据实际可能逐步地增长,而不是集中在几年内跳跃式地增长。后来陈云同志看了这些曲线图,也非常满意。汇报时,我还讲了请苏联专家给中国政府代表团讲课的一些情况。周总理对苏联经济专家讲的一段话很感兴趣,让我重复了两遍。这段话是:“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加速度,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积累;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加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水平的提高。”周总理很赞赏这几个观点,认为应以这些观点指导我们今后的经济工作。我还向总理汇报了苏联计委管综合的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平衡法是编制计划的基本方法,要从需要算起,充分考虑可能,经过平衡,使计划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总理对这句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这种观点运用在我国建设实践中,并在“一五”时期形成他对经济建设工作的一种指导思想,即: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最后,我们还谈到偿还苏联援助的方式和费用问题,总理意见是:待找有关部门计算、商量并报中央审批后,再作答复。过了两天,我又向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中央表示同意苏联政府对我国“一五”计划所提建议,赞成苏联援助项目清单中砍掉的三类项目:没有地质资料的;中国自己办得了的;过几年才能办的。同意《协定》拟定的偿还援助费用的方式和数量,并授权李富春代表中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随后,我即带着中央写给富春同志的复信,返回了莫斯科。

《协定》经中央批准后,1953年5月15日,由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中国代表团赴苏谈判援助中国的“一五”计划,历时8个多月,取得了圆满成功。根据协议,1953年至1959年,苏联将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签约援助我国的50个项目,共141个项目。1954年10月,苏联政府接受我国政府的请求,又追加援助15个项目。这样三批加在一起,“一五”期间,苏联援助我国总共156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包括:6个大型钢铁联合厂,14个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厂,32个机器制造厂,18个动力及电力机器设备制造厂,26个国防工厂,23个煤矿,22个电站,1个炼油厂,3个制药厂,1个造纸厂。《“五一五”协定》规定,苏联政府每年接受我国1000名实习生,对其培训,并向我国派出5个专家组、200名设计专家、50名地质专家,帮助建设。苏联负责提供生产各项产品所需的制造特许权及技术资料,承担70—80的设计工作,供应占总价值50—70的设备。中国方面负责20—30的设计工作,承担价值30—50的设备制造,包括项目配套所需的辅助性的半制成品和成品材料。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是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在周恩来直接领导,陈云、李富春的具体指导和苏联的帮助下,编制成功的。这一工作从开始时的六人小组领导,转为后来的八人小组领导。经过反复酝酿,前后数易其稿,费时4年,“边建、边改、边学”,终于编成,并付诸实施。由于计划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实行了决策的民主化、施工的程序化,经过严密组织,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有135个项目已经施工建设,有68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至今,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打下了一个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五”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至今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借鉴的地方。

今天,当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这些参加过“一五”建设的老同志,非常怀念敬爱的周总理领导我们制订和完成“一五”计划的难忘岁月,永远缅怀和铭记周总理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新中国工业基础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