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大决战(4)

书名:大成昆本章字数:2410

顾秀当时任渡口市革委会主任。196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到攀枝花视察后,否定了将攀枝花钢铁厂建在西昌的方案,确定就近建在弄弄坪。握住顾秀的手,总理说:“你还有‘七一’出铁任务,辛苦!”

剩下的时间,半年。

剩下的工程量:隧道三十三公里,桥梁八公里,铺轨三百五十二公里。

用半年时间抢回三年工期,“铁西指”司令员何辉燕主持起草的《保证七一通车的施工组织实施意见》,提出六项解决措施:

第一,昼夜连续施工,“人停机不停,分分秒秒有进度”。

第二,调整兵力分布。铁道兵支援铁二局,承接礼州至三堆子一百八十九点五公里正线铺架任务,铁二局全力以赴投入桥梁、隧道、土石方工程。

第三,采用人工预铺,方便隧道、桥梁、土石方施工。

第四,采用便梁预架和就地灌注钢筋混凝土梁等措施,压缩架梁时间。

第五,清仓查库,加强运输,解决材料缺口问题,减少周转层次。运输实行统一调度,完善后勤保障。受到“武斗”影响的个别路段,报请成都军区实行军事管制。

第六,土石方施工以机械为主,大力推行深孔爆破、条形药包爆破、深孔预裂爆破,加快进度。

为贯彻党中央“七一”通车的指示,师、局、团、处单位领导干部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讨论《实施意见》。

针对六项措施中的四项,看法很快达成一致。但是人工预铺、预架,分歧很大,争论十分激烈。

人工预铺,每公里多耗用人工和增加运费合计六千三百元。礼州至德昌、礼州至喜德两河口的一百五十二公里,会增加投资九十五点七六万元。持反对意见的同志据此强调,人工预铺违反常规,不符合“多快好省”精神。

支持方则坚持认为,人工预架、预灌、预铺,是应对工期紧张的有效办法。如果沿用通常的线形施工工序,等到隧道、桥梁等下线工程全部完成才用铺桥机铺轨架桥,“七一”通车目标则不能实现。

“会议,会议,就是要议。”原计划开一天的会,开了整整两天。

认识在统一,但分歧并未完全弥合。

也曾横刀立马,焉能优柔寡断。何辉燕的总结讲话,每一句都闪耀着这位老红军战士、老将军的胆识、忠诚、勇敢、担当——

“现在,隧道、桥梁、土石方、铺轨的任务都很重,按常规,不可能在‘七一’之前通车。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发出‘务必令’,本质上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七一”通车’。

“我要强调,如果还有同志仍然坚持按正常的、常规的方式施工,是对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再坚持这种观点,就是无视党中央提出的‘成昆线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从1964年起,中国周边环境就开始恶化。南面,美国对越南发动突然袭击,直接威胁到中国安全;西南面,中印边境紧张局势还未完全消除;北面,中苏边境又开始冲突不断。四面受敌的新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严峻时刻。

“成昆铁路延迟近两年,已经刻不容缓。周总理在三线建设会议上,在拟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会议上,在钢铁工业发展会议上,在国防建设会议上,反复讲到一句话:‘铁路不通,一切皆空!’

“讨论中,个别同志说,‘现在又不是战争’,这在讨论中是允许的。现在作出决定后,就不允许了。如果还有同志想不通,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就得告诉你:错了!你知道什么是战略决策?我们抢在帝修反前头,用战时抢修的原则,把铁路抢通,把国防布局调整好,战争被延迟,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三线战略的伟大胜利,就是一切战备工作最佳效果。《孙子兵法》有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佳兵法、最大胜利。”

会议的最后,何辉燕将军斩钉截铁:“紧急行动起来,勇往直前,不胜不休!”

决战决胜,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已出发!

礼州至三堆子,正线一百八十九点五公里铺轨任务由铁五师承担。

没有铺轨经验的连队不在少数,铺轨是项技术活,不懂就得学。培训、练手、磨合,三个月过去,任务只完成了五分之一。

只有拼了!

1970年3月25日擦黑,在喜德丙谷大桥工地上,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风大不能架”是规定,连长黄德龙把战士们往桥下赶,他们要么假装听不见,要么假装应下,才走两步就转过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桥面清空,散开的战士又围拢过来:“连长,风没刚才大了!”

加强安全措施后,战士们重新回到桥上。当晚,两个工班顶风冒雨,架梁四孔。

焊接前的准备,需要半个多小时。为省时间,一班班长吴世兴在第一片梁刚落下时,便登上挂在梁下的脚手板,一个焊点一个焊点做足准备,只待第二片梁落下,马上展开焊接作业。宽不盈尺的木板在几十米高空晃动,虽然吴世兴拴着安全绳,但是黄德龙的心还是提得比桥面高。下次他再要上去,黄德龙就不让了。吴世兴的语气,听起来像个营长:“不把能想的办法都想到用到,休想完成任务!”

大村大桥,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只为次日早上7时30分架设第一孔梁的作业计划万无一失。两股道上,五台满载轨料的机车严阵以待,打头的轨料机车前方,担负喂梁任务的机车突然出现故障。抓紧抢修机车,时间耽搁不起,何况有五辆轨料机车挡道。值班司机郑培柱袖子一撸,当起修理工。问题还真被他解决掉了,风笛点燃朝霞,第一孔梁架设,一点没受影响。

担负架梁任务的五连战士大受鼓舞。潜能激发,激情点燃,后方基地开足马力,轨排生产仍跟不上架梁进度。

凌晨1时,十六连连长颜家山接到任务,赶制三个轨排。颜家山带领五个班连夜急行军,拆掉临时岔线,在天亮前把赶制的轨排送到工地。

一个架梁新纪录由此诞生:二十七小时五十分,架梁十孔!

铺架施工如火如荼,隧道施工也进入了最后冲刺。

铁五师承担米易至三堆子段五十六点七九公里正线建设任务,承担长四十点九二公里的渡口支线建设任务和“三片”铁路建设工程。

“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攀钢要出铁,就要有密地的精矿粉、河门口的煤。两地相距几十公里,需要一条铁道线,把铁矿、煤矿和钢铁厂串联起来。此外,采煤、采矿、炼钢炼铁,需要大量大型机械设备。这些设备运进来,今后攀枝花的钢铁、矿藏运出去,公路和汽车同样无法承载。从成昆铁路上的牛坪子、三堆子分头出岔,绕行于群山峡谷之间的渡口支线应运而生,成为百里钢城的神经和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