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雄鹰飞过吉尔木梁子(1)

书名:大成昆本章字数:2675

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七标段的事,远在陕西的齐永立是听别人说的。

2017年9月16日晚9时,七标段上的吉尔木隧道2号横洞掌子面,上台阶拱顶流出的水突然变大、变浑。安全员愣了几秒钟,吼出两个字:“快跑!”

“快”留在原地,安全员拖着“跑”字,拼尽全力往洞外飙。三个工人紧跟其后,跑不多远,掌子面垮了,乳白色长龙从垮塌处向外猛扑!三个工人跑在后面,情急之下,爬上一台挖掘机,死死搂住大臂。大臂上的人,连同十多吨重的挖掘机,被排山倒海的力量,推出一百多米。

将横洞堵得满满当当的“长龙”,不是水,不是泥,不知为何物。

此时,全长十一点二公里的吉尔木隧道,正洞进尺仅四百五十八米。心惊加心凉,项目经理把担子一撂,不干了。

他这一走乱了军心。派谁去七标段力挽狂澜,领导大伤脑筋。此役非比寻常、非同小可,不是横刀立马的虎将,没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去也白去。

领导头一个想到齐永立。宁夏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进场不到十六个月,齐永立挂帅的项目部完成产值六点五亿元,领跑全线。三个月前,中铁十六局在陕西境内靖神铁路中标,项目经理的担子,还是由他来挑。进场一个月,靖神项目夺得临建、上场速度冠军。

左右开弓,箭无虚发。节骨眼上,难怪领导想到他。可这两个地方都正是用人的时候,若有人顶得上去,最好别打他的主意。

但找来找去,没有人能接如此重任,还是得抓齐永立。

齐永立答应得没一点拖泥带水。朋友也是纳闷:“七标段难度大,风险更大,你不怕吗?”

齐永立说:“老成昆铁路不难?照样修下来了。中铁十六局是铁建的队伍,铁建前身是铁道兵,军装脱了,军魂还在!”

2017年9月22日,齐永立走进七标段项目部。还没落座,一群人围拢过来,有的要他拿主意,有的找他诉苦,有的等他批条子走人。齐永立后背刮起凉风,脑子里跳出三个字:来错了!

不是没想到困难多,真要没困难,他还不来呢。“豆腐有什么味道?豆子才香!”齐永立爱说这话。豆子香是因为有嚼劲,只是七标段这颗“豆子”比金刚石硬,他是一万个没想到。

工地在尼日河右岸,项目部扎营左岸。去工地,五公里路走了两个小时。路是单车道、路面大坑小凼、中间没几个会车点,不是全部原因。当地群众把酒桌摆在路面上,“借道”要好言好语,要耐心十足。

工期过去四分之一,进尺不到一成。路堵着车,也堵着齐永立的心。他问材料部长:“大型罐车怎么走?会车怎么办?”材料部长苦着个脸:“我要有办法,轮不到你来操心!”

一号拌合站距离隧道口十二公里,拉一车混凝土到隧道口,最快八十分钟。负责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这地方除了山就是沟,不是坎就是坡,根本没地方建标准拌合站。”

“再没别的办法了?”

“就差打报告,去成都借块平地。”

花了两天时间,齐永立把工地周边上下左右走了个遍。果然地无三尺平,齐永立的心,一寸一寸往下沉。

一片苞谷地闯进眼帘,齐永立脸上晴开了:“真是背着娃娃找娃娃!”

再难也要试一试,齐永立请求镇上出面协调“借”地。镇领导拍了胸脯:“修路的是你们,受益的是我们。‘支铁’有传统,包在我身上!”

拌合站有了落脚处,齐永立开始收拾人心。

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并肩前行,管内二十一公里,建有三座烈士陵园,修建成昆铁路的近两百位烈士长眠于此。国庆节,齐永立率队扫墓。临走,对着项目部一班人,齐永立讲了一番话:“我们的前辈仅凭钢钎二锤也能钻山越岭,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向先辈致敬就要迎难而上,把修建新成昆的经历,当成终生炫耀的资本!”

临近中秋节,齐永立安排班子成员下到十四个施工队,同工人一起过节。从北到南,从中午到深夜,齐永立一个队都没落下。每到一处,齐永立都留下一句话:“‘新成昆’不建成,齐永立不挪窝。是男人的,一起把根扎下来,不打胜仗不收兵!”

对9月16日喷出的乳白色长龙,别说没对策,就连它姓甚名谁,当时也一无所知。

查明“敌情”刻不容缓,中铁二院成昆铁路复线配合施工项目部派地质专业负责人李向东常驻现场。夹皮沟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同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李向东完全无感。9月16日发生的事,因为“地质预报不准”,他挨了批评。男子汉大丈夫,不怕摔跟头,就怕没有机会重新站起。

资料查了无数,试验做了若干,李向东团队终于摸清了“长龙”的来路:白云岩砂化,叠加高压水流,形成突泥涌水。具体来说,就是震旦系的白云岩历经几亿年地质演化,一部分成了“豆腐渣”,形成大大小小的“囊”深埋地底。地下水爱往软弱处挤,当隧道经过或靠近,将“囊”的保护层削薄甚至洞穿,地下水和碎屑混为一体,喷涌而出,成了“流沙”。

此前,世界铁路工程领域从未遇到过白云岩砂化,砂化的岩层形状、走向全无规律可言。正感慨对手深藏不露,1号横洞又涌出一千多方突泥。这次突涌规模不大,正好练手。战友眼中的坏事,在齐永立这儿成了战机。老成昆线“战斗组”的经验被平移过来,中铁二院、西南交大等相关单位专家和工程人员组成攻关小组,1号横洞,成了实验室。

封堵隧道涌水,常规方式是帷幕注浆。但这招在这里不管用。砂化白云岩吃水不吃浆,无论耐心“撮合”还是强力“压迫”,“两张皮”终是没能锻造成铁板一块。今天掘进八米,明天埋掉五米;这个月累计掘进四十米,倒推回来的却有三十五米。

小心翼翼试,大刀阔斧闯,办法想过、试过不少,拔河般的一年间,吉尔木隧道只往前推进了二十米。那天钻出隧道,阳光照在身上,齐永立心里却是湿漉漉的。往日里说起逃兵,他总咬牙切齿,然而此刻,他相当程度上理解了前任。

没有退路可言。那么,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个黑影在山坡上移动,从他的眼前,到他的身后。齐永立散乱的目光向黑影聚拢,再投向湛蓝色的天幕,捕捉到一只鹰。雄鹰高飞,山脊下沉,常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大山,被搏击长空的翅膀,遮蔽了骄横倨傲。

雄鹰飞过吉尔木梁子,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路在义无反顾的奋斗中,在不甘平庸的志气里!

情况汇报上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派出调研组。无论是成昆铁路复线按时开通的进度需要,还是为川藏铁路大概率要遭遇的相同困境扫清障碍,突泥涌水难题都必须尽快攻克。

2018年11月4日,正在北京开会的齐永立接到电话:1号横洞再次突涌,当年仅有的二十米进尺,直接抹成了零!

国铁集团会议室里,为吉尔木隧道量身定制双模盾构机的思路被大胆提了出来。

双模盾构机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研制出兼容土压模式、泥水模式一键切换的利器,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生产厂家在郑州、长沙,工地在大凉山深处,把巨无霸开进小山沟,难度太大。

兵分两路,一路去盾构机生产厂家调研,一路精细摸底,论证双模盾构机的可进入性。齐永立则两头跑,隔三岔五还要去北京开会。2019年,吉尔木隧道进尺为零,齐永立的飞行记录,却有五十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