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决胜小相岭(2)

书名:大成昆本章字数:2436

边模、钢模、横梁、撑杆、液压杆……正常情况下,一五一十拆解一台模板台车,需要四五天。洞中有两台模板台车,非常之时,每台车上,挤了七八十人。

拆的拆,搬的搬,抬的抬,转运的转运。工人三班倒,管理人员二十四小时钉在现场。“争分夺秒”,调度主任、工程部副部长郑冬冬一直以为是个形容词,这天他才知道,实际是动词。

涌水量不断增大,四十多小时没合过眼的郑冬冬踩到一块石头,差点跌倒在水中。寒意和困意一起涌来,郑冬冬打起哈欠。

“最难的是坚持,但坚持才能胜利!”是爷爷的话让郑冬冬重新打起精神。

2016年4月,二十四岁的郑冬冬从贵阳来项目部报到。半路上停车休息,他向爷爷报告最新动向。郑冬冬的语气里是有些得意和激动的,没想到爷爷更得意、更激动:“我当年在成昆线,打的就是沙马拉达隧道,就在小相岭!”

那以后,郑冬冬和爷爷的通话比以前多,比以前长。他从爷爷那里知道了成昆线上的更多往事,爷爷参与过的涌水抢险,给他鞭策,也给他力量。工作中难免遇到绊脚石,想想爷爷,踢开绊脚石,郑冬冬脚上就有了劲儿。他爱人周海瑞也在小相岭隧道项目部工作,一间板房就是家。远离亲人,远离城市,远离人间烟火气,想想爷爷他们那时候,心里的苦也就淡了,散了。

精神的钙,可以强思想的筋,壮力量的骨——参与项目部党工委举办的“重返沙马拉达”活动,郑冬冬悟出一个心得。2017年3月,二十位修建老成昆线、开凿沙马拉达隧道的前辈回到战斗过的地方,回望征程,缅怀战友,同后来者促膝谈心。从河南焦作出发,郑守礼坐了飞机坐火车,坐了火车坐汽车,与吹拂过青春的山风、照耀过理想的明月再次相逢。就是那次,老人对孙子和孙子的伙伴们说了这两句话:“最难的是坚持,但坚持才能胜利。翻得过‘新成昆’上的小相岭,就翻得过人生路上的坡坡坎坎。”

半年后,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号召,在项目部青年党员中引起热烈反响。在2018年1月8日的学习讨论中,有人提议写一封信,将大凉山深处的奋斗和青年一代承续传统、勇攀新高的心路历程报告给总书记,让党和人民知道,我们“80后”“90后”,能吃苦,也能打硬仗。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心声,挤了两页纸。落款处,二十个签名都是手写,重复过无数遍的三个字,郑冬冬写得慢,如旭日爬上山巅。

回音来得快。2018年2月12日,四川成都,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提到这封信时感慨道:“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欣慰。春节将至,我向他们和所有奋战在贫困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精神的钙,可以强思想的筋,壮力量的骨。迎着激流向前,郑冬冬心里,不再有起伏动荡。

在隧道里摸爬滚打二三十年,束手无策的情况,罗先刚从没遇到过。

这次偏偏遇上了。

事发当晚,罗先刚还在往工地赶,平导全部被淹,涌水上了正洞。10月9日中午12时34分,涌水将高差七十多米、全长三千一百米的2号斜井全部吃掉,从井口探出头来!

涌水量之大世所罕见。监测数据显示,至11月27日,以小时为单位,涌水量最低六千九百六十五方,最高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一方。

水不排出去,掌子面露不出来,施工没法继续,火车无路可走。

泵排的思路起先受阻——排量那么大的水泵肯定没有,就算有,块头还不得比洞口大?

超长定向钻孔的思路被提了出来:出口横洞与2号斜井工区平导仅剩九百五十二米没有贯通,从横洞方向往里面打两个深孔,泄出积水涌水。

这招通常应用于围岩好、埋深浅的煤矿,或者市政工程。涌水处埋深七百五十米,地质条件又极其复杂,懂行的都明白,这招在这里,行得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放手一搏。

设备调来了。人员到位了。方案优化成型了。

冷冰冰的围岩也给面子,不过给得不多。11月4日开钻,5日累计钻进到十六米时,孔内释放的压力挤爆了钻机水管。

三天后,钻机修复,作业继续。前方围岩破碎、富水,岩屑无法有效排到孔外。钻进深度不过十米,塌孔、卡钻、抱杆……问题一大箩筐。

又过了十天,第三次开钻。现场业内高手云集,有人捎来“注浆扫孔”的他山之石。一连十二天,扫孔十余次,累计重复钻进一百九十米,最大有效深度不过十七点五米!

方向重新调整到泵排上来。

排水设备吞吐量必须大于涌水。项目部没有此种设备,搜遍全网,最大功率水泵,每小时排量八百方。

“一个肩膀扛不动的,十个、二十个肩膀一起上!”然而,斜井里能使八个“肩膀”并排就不错了。

四下寻找水源,意在斩草除根。然而,那么大的山,无穷多的可能,找到水源有如大海捞针。

只有等了——入冬,小相岭进入旱季,涌水量势必减小。

等。

再等。

接着等。

2019年3月,机会来了:在涌水量维持现有水平的条件下,八张“大口”不停歇,一个月工夫可以“喝”干井水。

战机虽好,难题犹在——水被一点点抽走,水位一点点降低,难免每隔一段时间要断电关机,调整水泵位置。如此一来,排水、涌水间本就不大的落差,势必荡然无遗。

“追排水”的法子,也是被“逼”出来的——把抽水泵置于平板车上,水走车也走。

采购泵排所需物资,罗先刚只给了材料员王春七天时间。

气垫船、救生衣不在话下,大排量抽水泵可以先行采购一批,但排水管道并非常规类型,而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钢编织管;配套电缆一般是订单生产,同样很难买到现成的。王春心急如焚。

井口大水漫灌,井底已成龙宫,隧道垮掉废掉的风险,每分钟都在增加!

罗先刚为何急成这样,王春也理解。罗老爷子曾参建沙马拉达隧道,十七岁从父亲手上接过风枪,罗先刚也接过了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打隧道,就看人和石头,哪个更硬。”

王春的父亲王成援,也是沙马拉达隧道的建设者之一。十六岁上工地的父亲,无数次重温往事:“一个人抬不起的石头两个人抬,连人带石头摔倒在地是常事。摔得再痛我们也没打过白旗,没在心里嘀咕过:工期不该定这样紧!”

一张打捞资源的大网撒开了。电话、微信、互联网,材料组九个人使出浑身解数,打听,核实,追踪物资。

终于在成都找到钢编织管,只是存货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电话打到昆明,再打到贵阳,回复都是含糊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