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西域
在汉代以前,中原王朝势力向西只达到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黄河沿线。而武帝在位时期,汉朝的势力大大向西拓展,影响波及今天的中亚地区。汉朝向西发展,主要是出于控御匈奴的目的。
建元年间,武帝刚刚即位,从投降的匈奴俘虏那里获知匈奴西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月氏,而月氏与匈奴是世仇。武帝早有对匈奴动武的想法,希望能够联合月氏对抗匈奴,于是招募汉中人张骞出使月氏。张骞的使团刚刚离开陇西郡,就被匈奴扣留。张骞在匈奴境内生活了十余年,终于寻到机会,与几位使团成员逃脱,一路向西,沿着天山南麓的绿洲城邦诸国,一直走到大宛国。大宛国王久闻汉朝富有,见到张骞非常高兴,询问汉朝的情况。张骞向大宛国王夸耀汉朝的富强,劝说大宛国王支持自己出使月氏。大宛国王派人把张骞一行护送至月氏。当时的月氏已经远离匈奴,在中亚的阿姆河流域找到了丰美的草场,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愿再去找匈奴报仇。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无法劝说月氏与汉朝联合,只好率领使团成员返回。
张骞担心使团返回途中再被匈奴扣留,于是选择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的绿洲东行。在抵达祁连山地区后,张骞计划翻越祁连山,经由羌人地区回到汉朝,但又被匈奴抓获,送到单于庭扣押。过了一年多,也就是元朔二年冬,匈奴军臣单于去世,单于的弟弟伊稚斜与太子於单争立,匈奴内乱,张骞和另一位使团成员堂邑父趁乱逃回了汉朝。当年一百余人的使团,在经过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堂邑父两人回到汉朝。
武帝没有想到张骞还能回来,十分惊喜,立刻召见,向他打听西方的情况。张骞向武帝详细介绍了西域诸国和部族的国情、风俗、历史、特产。张骞带回的这些信息,是中原人闻所未闻的,大大拓展了汉朝上层贵族的见闻。当时的人们认为张骞历经十余年往返西域,越过匈奴,到达了中原人从未涉足的地域,是一种壮举,称之为“凿空”,意思是打通了一条通往全新世界的道路。
张骞在匈奴境内生活了十余年,对匈奴的地理交通较为了解。武帝任命张骞为校尉,让他协助卫青攻打匈奴。元朔五年、六年,卫青接连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因为张骞熟悉匈奴境内的情况,汉军能够获得水源和草场的补给,更重要的是没有迷失方向。张骞因为在对匈奴作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于元朔六年被封为列侯。
元狩二年,张骞与李广共同率军攻打匈奴。张骞因为延误战机,致使李广全军覆灭,最后被废为庶人。他一生只做了两年列侯。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河西走廊的战争取得大胜,导致浑邪王、休屠王率部降汉,整个河西走廊成为一片人烟稀少地带。对于如何处置河西地区,朝中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时武帝又想起了张骞,把他召来征询意见。张骞说,在匈奴西部还有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叫作乌孙,汉朝可以用财宝召诱他们来河西游牧,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乌孙占据河西,也可以联合乌孙共同抵抗匈奴。武帝认为张骞的意见可行,安排了一支庞大的使团,让张骞率领出使乌孙。张骞的第二次出使顺利得多,因为匈奴已经远逃到漠北,沿途的绿洲城邦已获知汉朝击败匈奴的消息,都尽心款待汉朝使团,张骞一行很快抵达乌孙。
当时的乌孙主要游牧于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首领叫昆莫,一直臣属匈奴。张骞到达乌孙时,昆莫已经听说汉朝击败了匈奴,所以对张骞十分敬重,像款待匈奴单于一样款待张骞。张骞建议昆莫率部驻牧河西,但这时的昆莫已经无法控制整个部族。原来昆莫年事已高,其部众分裂为三部,分别由他的儿子、孙子统领,各自为政。再加上乌孙常年臣属匈奴,对匈奴非常畏惧,虽然知道汉朝击败了匈奴,但因为以前没与汉朝接触过,不知道汉朝实力如何,不敢轻易臣属。张骞见无法说服乌孙,只能分派使者前往西域各国,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威望,特别是回报当年曾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大宛。待各路使节返回乌孙后,张骞率领使团带着各国使节东返汉朝。张骞回到汉朝,被武帝任命为大行,一年多后去世,归葬故里汉中。
张骞的第二次出使,打通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线,此后汉朝使者陆续出使西域,西域诸国也派使者到汉朝贡献方物,其中大宛国贡献的马匹最受武帝的喜爱,武帝把大宛贡献的马匹命名为“天马”,还亲自作诗赞叹。为了保障西域交通线的畅通,武帝决定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郡,派兵修建驿站、烽障,同时从内地移民屯守。武帝此举意义非凡,从此以后河西走廊由游牧区渐渐转变为农耕区,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武帝设置酒泉郡后,汉朝的西部边疆由原来的黄河一线拓展至黑河流域,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更为便捷,每年出使西域的使团数量大增。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主要招募自民间,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品行恶劣、贪财好利之徒。这些人在出使途中,常常恐吓沿途小国,还有人私下贩卖朝廷赠送给西域各国的礼品,搜刮各国特产。西域各国渐渐厌烦汉朝使者,特别是地处交通要道上的楼兰、姑师更是不堪重负。两国国王以为汉朝遥远,势力不及,于是斩杀过往汉使,阻断了西域交通。
大约在元鼎年间,汉朝经营西域的策略发生了转变。此前汉朝经营西域的重点是月氏、乌孙,其意图是联合月氏、乌孙制衡匈奴。而在此之后,汉朝经营西域的重点转向天山以南的绿洲诸国,其意图是保障西域交通线的畅通,使武帝能够不断获取来自西方的奢侈品。楼兰、姑师阻断西域交通的行为令武帝不能容忍,于是在元封三年命令赵破奴率领数万汉军远征楼兰、姑师。汉军副将王恢以前做过使者,曾受到楼兰国王的凌辱,主动请缨攻打楼兰。赵破奴调拨给王恢精骑七百人,王恢攻破楼兰国,俘虏了国王,赵破奴也攻破姑师国。汉朝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两个国家,对西域各国震动极大,各国纷纷上书表示臣服,再也不敢劫掠过往汉使。乌孙也意识到汉朝已取代匈奴成为西域最具影响的政治势力,于是进献千匹良马作为聘礼,愿与汉朝和亲。武帝则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给乌孙昆莫,乌孙与汉朝的关系得到巩固。元封六年,刘细君病逝,武帝又把楚王之女刘解忧嫁给昆莫,巩固两国的关系。为了保障西域交通线,武帝下令拓展驿站、烽障,从酒泉一直修到玉门关。汉朝的西部边疆进一步拓展至疏勒河流域。
汉朝在西域军事行动的胜利,奠定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汉朝的势力也发展到葱岭以外。汉朝使者越过大宛、月氏,足迹涉及康居、大夏、安息。西域各国的使者也跟随汉使来到汉朝,武帝特地在上林苑修建离宫招待西域使者,还带着使者出巡关东,让他们见识汉朝疆域之辽阔、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这些使者回国后,把他们的见闻讲述给各自的君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
在西域各国贡献给汉朝的方物中,武帝最喜爱的是来自大宛国的马匹。有使者向武帝报告,大宛国最好的马出产于贰师城,大宛国王从不肯把贰师城的宝马进献给外国。武帝对贰师城宝马极为向往,特地派出一个使团,携带重金去大宛国购买宝马。自从打通和西域的交通,汉朝就不断向大宛国索取马匹,大宛国王早已心生厌恶。这次汉朝使团又来索取贰师城宝马,大宛国王与大臣们商议,决定杀掉汉使,断绝汉朝索取宝马的念头。
大宛国斩杀汉使的消息传来,武帝极为恼怒,决定发兵攻打大宛。这时霍去病、卫青已相继病逝,武帝正宠幸李夫人,想提升李氏的地位,于是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让他率军攻打大宛,以获取军功。此前汉军仅以数千人攻灭了楼兰、姑师两国,这让武帝有些轻敌。他调拨给李广利骑兵六千,另发配全国各地“恶少年”数万人,拼凑起一支远征军。太初元年,李广利率领这支远征军,向大宛国进发。
李广利的出兵并不顺利,沿途小国害怕亡国,纷纷闭城抵抗。汉军一路得不到补给,进入大宛境内时,仅剩下数千人。汉军竭尽全力,攻下大宛国东部重镇郁成。李广利与将领们商议后认为汉军没有能力继续攻打大宛国,于是决定撤军。当大军撤退至敦煌时,李广利派人送信给武帝,解释撤军的原因。武帝收到书信后勃然大怒,下令李广利不得返回长安。李广利只能率领远征军残部驻扎在敦煌,等待武帝发落。
这时的武帝已经下定攻灭大宛国的决心,他认为如果远征无功而返,不仅以后再也得不到宝马,还会影响汉朝在西域的威望。这一次,武帝几乎动员了全国力量来进行战争。武帝共调集了二十四万军队,其中六万人组成远征军,余下十八万人屯驻酒泉郡,作为远征军的后方保障。另外征调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万驴、骡、骆驼为远征军驮负军粮物资。李广利得到兵源、物资补充,再度远征大宛。这一次比较顺利,沿途小国见到如此众多的汉军,都失去了抵抗的决心,开城投降。少数国家负隅顽抗,皆被汉军攻灭。远征军进入大宛国境内时,还有三万余人。汉军将大宛国都团团围住,长达四十余日。大宛贵族们知道难以持久,于是联合杀掉国王,将国王首级送给李广利,相约进行谈判。最终谈判达成,大宛国献出全国所有宝马供汉朝挑选,同时给汉军提供粮食和补给,大宛改立亲汉的昧蔡为国王。李广利精挑细选了三千余匹宝马而归。
李广利第二次征讨大宛的军事行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自此以后,大宛国归附汉朝,再也不敢刁难、阻拦汉朝使者。西域诸国纷纷遣王子入质长安,强化与汉朝的依附关系。康居、大夏等国则直接派遣使者前往汉朝朝贡。李广利征讨大宛时,轮台国拒绝配合,被汉军攻灭。武帝下令在轮台国故地派驻数百汉军,让他们在当地屯田戍守,为过往的汉朝使者、官员、军队提供支持,轮台由此成为汉朝经营天山以南诸国的基地。武帝还下令增加拓展驿站、烽障,从玉门关延伸至轮台,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得到加强。
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意义极为深远。武帝以前,西域对中原王朝来说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中原王朝在西域不具备任何政治影响。而自元狩年间以来,汉朝势力逐渐渗透,仅仅二十余年,汉朝就取代匈奴成为西域地区的统治势力。葱岭以东的绿洲国家和游牧部落皆服从汉朝的领导。葱岭以西的国家、部族则与汉朝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从此以后,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并最终成为中原王朝疆域的一部分。汉朝对西域的经营还打通了中西交通线,这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汉朝出产的丝绸、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很快成为罗马帝国最为畅销的商品。而西方的葡萄、胡桃、胡麻、苜蓿、马匹也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西域各国还从中原学到冶铁、打井技术,西方的杂技、音乐也传到中原,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在汉朝的持续影响下,一些西域国家开始采纳汉朝的政治制度。《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一度全面采用汉制。而考古发掘表明,西汉后期至魏晋,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已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成为西域各国之间、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