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漫游吴越(2)

杜甫离开江宁以后就到了苏州,其《壮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苏州的自然景物与历史遗迹,如姑苏台、阖闾墓、剑池、长洲、阊门、吴太伯庙等,说明他在苏州流连盘桓的时间比较长。姑苏台,在苏州西三十里姑苏山上,又名姑胥台,相传为吴王阖闾修筑,作为春夏游赏之地,后来吴王夫差又在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造天池以泛龙舟,每日与西施嬉戏其上。后来越国伐吴,此台毁于兵火。杜甫还曾去苏州阊门外的虎丘山上凭吊吴王阖闾,传说阖闾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三千柄陪葬,封土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虎丘。因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唐代避讳虎字,改称武丘。杜甫来武丘时,看到阖闾墓已十分荒凉,不过山中剑池的景颇为奇丽。相传秦始皇东游至此,发掘阖闾墓,凿山求剑,一无所得,凿开的深涧遂成为剑池,剑池边几丈高的陡峭石壁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游罢剑池,杜甫又来到苏州城西南的长洲苑,这里是吴王当年的游猎之地,如今只有洲渚纵横、芰荷飘香。阊门是苏州的西北门,姑苏之繁华萃聚于此,杜甫行经此门,惊叹其雄伟壮观。进入阊门后,沿着内下塘街往东走不远就是太伯庙。太伯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之长子,传说古公亶父预见其幼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会有圣德,想破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以便让姬昌顺利即位,作为长子的太伯深明大义,主动和弟弟仲雍出走,去到荆蛮,遂成为吴国的始祖。《论语·泰伯》的开篇就赞扬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教育的杜甫对太伯的仁孝谦让早就敬仰不已,所以他来到姑苏后多次拜谒太伯庙,为古贤之礼让谦退精神感动。《壮游》诗中“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两句写的是历史人物专诸与朱买臣之事。《史记·刺客列传》载,吴公子光摆下酒宴邀请吴王僚,派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趁机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的侍卫杀害,后来公子光自立为吴王,也就是阖闾。相传专诸墓就在苏州盘门内伍大夫庙之侧。另《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早年家贫,曾寄食于人,其妻子嫌其贫穷,与其离婚,另嫁他人。后来朱买臣发迹做了会稽太守,乘传车上任,路上见到其前妻及后夫,将二人载入太守传舍安置招待,一个月后,其前妻因惭忿自缢而死。如今徘徊于众多历史人物的故地,追想着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历史,杜甫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之中。

姑苏靠近海边,唐代的海运很发达,航线远通日本。盛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颇为频繁,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鉴真大师也六次东渡日本传法,海外的仙山、遥远的日边、神秘的扶桑,这些都激起了杜甫强烈的兴趣和无限的憧憬,所以他在诗中说“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看来杜甫当时曾有过远涉重洋的想法,甚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杜甫最终没能成行,多年以后忆起这段往事,他还耿耿于怀,怅恨不已。从杜甫青年时期准备乘船东渡这事可以看出诗人天性中的浪漫情怀。至于“已具浮海航”未能如愿成行,可能与唐朝造船及航海技术有关,因为史料中只见日本的遣唐使源源而来,却很少见大唐使者扬帆而去,连鉴真大师东渡都几经挫折,最后还是搭乘了遣唐使的归船才成功抵达日本,可见唐人航海技术确实不如日本,因此满怀热情的杜甫虽然付出了努力,但去往海外的梦想却并未实现。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置办航船、浮海远行,这无疑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杜甫那时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他真的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吗?杜甫的父亲杜闲先后任武功尉、奉天令、兖州司马、朝议大夫,洪业先生以兖州司马这一职务为例,考察了杜闲的收入情况,指出杜闲的年收入大约为一千七百九十六斛谷物,为一般家庭收入的十一倍,可见父亲的丰厚收入足以供杜甫进行长期的漫游。不过需要补充的是,杜甫还有一些亲属居住在江浙一带,其叔父杜登曾任武康县尉,武康即今浙江德清县,杜甫漫游吴越时,杜登很有可能正在武康县尉任上。另外,杜甫的一个姑姑嫁给了会稽的贺 ,任常熟主簿。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常熟即今江苏常熟。杜甫在成都写的《送舍弟颖赴齐州》中曾提到“诸姑今海畔”,“诸姑”就是指这个姑姑,因此姑姑家极有可能是杜甫漫游吴越的落脚点之一,无论是常熟还是会稽都离苏州很近,杜甫在姑苏置办“浮海航”时,很有可能得到过姑姑和姑父的大力资助。

东渡扶桑未成,杜甫便由姑苏向南渡过钱塘江来到杭州,可惜他在诗中从未提及在杭州的游历,所以我们已无从得知此行的具体情况。不过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二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西陵,即今浙江萧山,唐时又称“樟亭驿”或“庄亭驿”,是浙东运河上的重要驿站,可见杜甫漫游浙中时,曾经过杭州南面不远的萧山。从萧山乘船再往南行很快就到了会稽,在这个春秋时的越国旧都,杜甫自然想起了那个枕戈待旦、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由于秦始皇游会稽时留下的历史遗迹众多,杜甫到会稽后也很自然地想起这位千古帝王。会稽城南三里有镜湖,亦名鉴湖,若耶溪向北流入镜湖,溪畔有西施浣纱石,杜甫看到镜湖和若耶溪一带的越女皮肤白皙,容貌秀美,自然联想到西施,于是写下“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的诗句。李白《越女词》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浣纱石上女》云:“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李杜之诗都是描写越女之皮肤白皙、容貌动人,正可互为注脚。杜甫还曾前往会稽东南一百八十里的剡溪游览,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南,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大诗人谢灵运也曾在此留下屐痕。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风景如画,故杜诗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从嵊州再往南便是新昌和天姥山了,杜甫在诗中只说“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看来他在返回洛阳的途中曾取道于此,却未像李白一样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的名篇,不过杜甫在蜀中所作《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云:“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可见青年时期的吴越漫游给杜甫留下了多么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那秀丽的风景、厚重的历史、快意的脚步与忘情的欢歌,都已铭刻在诗人的记忆深处。然而洛阳的亲属已寄来家书,催促他赶紧回去参加乡贡考试,杜甫虽意犹未尽,但只好停下漫游的脚步,乘船返回了洛阳。杜甫可能没有料到,此生他再也没有机会重游江南了。人生即是如此,原以为只是暂别,却往往就成了永诀。不过那吴越的诸般“盛事”已经变成杜甫永远的青春记忆,他在人生乐谱的首页就谱写了一曲最华美的篇章,此后杜甫虽然经历了众多苦难和挫折,但是青年时期那些美好的经历,常能使他在梦境中绽开一丝笑容,他虽然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和国家的衰败,却永远怀念那云蒸霞蔚的盛唐,还有那无限浪漫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