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献《三大礼赋》与入仕(1)

当科举考试、干谒投赠乃至从军边塞这几条路都走不通时,杜甫决定直接向皇帝献赋。唐代自武则天时期开始就在京城铸铜为匦,设立了投匦献赋制度,其中供文人投献赋颂的叫“延恩匦”,由献纳使负责管理,目的是笼络吸纳天下文士。杜甫于天宝九载岁末献《三大礼赋》,在天宝十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

杜甫此次献赋,其实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天宝九载八月,处士崔昌上书玄宗,请求确立唐朝为土德,即所谓“以土代火”。此说源于战国时齐国阴阳家驺衍所创制的“五德终始说”,他认为天道运行、王朝更迭都是五德转移、相生相克的结果,认为黄帝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复为土德。很明显,“五德终始说”试图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历史的兴衰更替,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其实质是为王朝争正统。而从史料来看,崔昌的真正后台是宰相李林甫与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等人。然而正当玄宗犹豫不决之时,发生了“四星聚尾”的奇异天象,即金、木、火、土四星均聚于尾宿。据《史记·天官书》解释,凡遇四星或五星相聚的特异天象,对统治者而言,是“有德受庆,无德受殃”,笃信星占之学的玄宗遂下定决心接受崔昌的“以土代火”说,于是在天宝十载正月举办祭祀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南郊合祭天地的盛大典礼,通过这三场盛大庆典,制造“有德受庆”的气氛,以抵消“四星聚尾”在政治上带来的消极影响。

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举行了祭祀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南郊合祭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适逢其时地献《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在献纳使田澄的帮助下,终于上达天听,玄宗读后赞赏不已,对杜甫之文才啧啧称奇,于是下令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令,随后派宰相考察他的文章,这是令杜甫终身都感到自豪的非凡荣耀。由于杜甫献赋时已经到了天宝九载岁末,所以给杜甫安排的考试推迟到天宝十载正月以后举行,这年杜甫已经四十岁了,来长安求仕已经过了五个年头。杜甫后来在《莫相疑行》中回忆了这次考试的场景: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另外,他在《奉留赠集贤院崔国辅于休烈二学士》一诗中也提到此事:

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宰相在政事堂对杜甫进行了单独考试,考试的题目也是由宰相亲笔书写的,这当然都是极高规格的待遇,显示着这场考试的特殊性。监考人员是集贤殿的众位学士们,这样看来,这与其说是在监考,倒不如说是一场集体观礼,众人围在杜甫周围,看他援笔铺纸,挥毫落墨。在这场特殊的考试中,杜甫的心情一定非常激动,但他还是沉着出色地完成了答卷。集贤殿的学士们争相传阅着杜甫的答卷,交头接耳地品评议论着,其中的崔国辅和于休烈两位学士首先发表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杜甫的诗文海涵地负,冠绝群伦,特别是已被天子御览的《三大礼赋》更可称为文章之翘楚,不仅远追“屈宋”,而且力压时贤,堪称大手笔。众集贤学士们也都争相附和,纷纷表示赞同。最后由作为主考官的宰相签署考试评语和成绩,他认为杜甫名实相副,确为可用之才,并将考试结果上报吏部,吏部也很快地进行了批复,宣布授予杜甫“参列选序”的资格。杜甫这次考试之所以如此顺利,和此前献赋为玄宗所赏识有很大关系。既然天子读了《三大礼赋》后都啧啧称奇,还下令让宰相对他进行复试,这相当于已经为杜甫入仕定了基调,宰相又怎会不悬揣圣意,顺水推舟地予以落实和认可呢?可见献《三大礼赋》是杜甫求仕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另外,杜甫献《三大礼赋》后虽蒙玄宗赏识,却并未立即得官,仅得到区区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学界对此多有认识模糊乃至误解之处。如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曰:“公初应诏而见黜,后以召试而仍弃,皆林甫为之。”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也认为,这是由于权相李林甫从中作梗,并推测“问题就出在‘命宰相试文章’这几个字上面”。当时的左相是陈希烈,右相是李林甫。天宝六载玄宗“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李林甫使包括杜甫在内的考生全部落榜,并上表祝贺玄宗“野无遗贤”,这次杜甫献赋后迟迟未能得官,很可能是李林甫这个权奸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做的决定:决不能让杜甫高中,决不能承认上次落第者之中还有可选拔的“遗贤”,否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陈先生的这种看法一度左右着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此后的诸种杜甫传记都承继了这种说法。然而若从铨选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唐代的铨选制度规定,通过制举或恩科获得出身者要候选三年,之后才能来京都参加吏部铨选,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杜甫经过考试后得到“文善”“名实相副”的评价,虽然获得了“参列选序”的“出身”,却不能立即被授予官职,因为按照规定,他还要等待三年。若从天宝十载春算起,一直到天宝十三载春天方满三年。而吏部的冬集铨选是每年十月举行,不知何种原因杜甫没能参加天宝十三载的铨选,他又多等了一年,直到天宝十四载冬才参加吏部的铨选,并得以释褐授官。总之,李林甫固然是个权奸,但把杜甫献赋后未能立即得官说成是他捣鬼,却是冤枉了他。

天宝十载二月,宁远国奉化王阿悉烂达干遣使献马二十二匹,以及豹、天狗各一只。于是这年冬天,杜甫又作了一篇《天狗赋》,序中说“天宝中,上冬幸华清宫,甫因至兽坊”,表明他这年冬天曾跟随御驾前往华清宫,并得以亲见天狗。或许正是因为献《三大礼赋》有了“出身”,他才有资格随驾骊山吧!由于此赋作于杜甫获“参列选序”资格后不久,因此对我们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态颇有帮助,杜甫在赋中托天狗以自喻曰:

初一顾而雄才称是兮,召群公与之俱观。宜其立阊阖而吼紫微兮,却妖孽而不得上干。时驻君之玉辇兮,近奉君之渥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