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吏”“三别”(2)

此诗开头两句简洁明了,前句写暮、投宿,后句写夜、差吏捉人,由暮到夜,由投宿到捉人,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杜甫使用了剪裁的手法,将与中心事件无关的生活琐事舍去,语言极为干净简洁。“夜”字是诗人的刻意之笔,表明事件发生时间的特殊性,暗示白天人们都躲起来了,差吏们只好夜里前来偷袭。老翁跳墙逃走,这个“逾”字很传神,说明老翁的动作干净利落,这个敏捷的动作发生在老翁身上,表明差吏们深夜捉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百姓早已有了斗争经验。老翁逃走之后,老妇出门去和差吏们交涉。差吏们大吼大叫,暴跳怒骂,老妇人则哭哭啼啼,哀怨凄苦。至于吏呼的内容是什么,诗中没写,但从老妇人哭诉的内容可以想象出来,这运用了“以答代问”的手法。老妇人当时一定说了很多话,杜甫把这些内容高度概括为十三句,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老妇人讲述自己的三个儿子服兵役的情况,最近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告诉家里另外两个儿子在战争中已经牺牲。老妇人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活着的是苟且偷生,活一天算一天,说不定哪天就完了,死了的也就永远完了。这几句是血泪诉说,有事实、有道理、有感情,还带着哀求。老妇人是想告诉官吏: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已经为国家牺牲了这么多,你们还来抓人吗?目的是打动差吏,但显然没有成功,于是才有老妇人下面进一步的哭诉。诗人虽然没有对差吏的死死逼迫进行描写,但是我们从老妇人步步升级的哭诉中,能够间接地感受到差吏的步步紧逼。差吏们听了老妇人对三个儿子的情况的介绍后,如果他们不是坚持着要人的话,那么到此也就可以回去交差了。但显然不是,他们一定还在追问:“家里就没什么别的人了吗?”于是才有下面老妇人的第二层哭诉:家中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还有一个没有改嫁的儿媳妇,儿媳妇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裙。老妇人报完了户口,差吏是不是就认可了呢?显然没有,他们还在逼迫,诗人仍使用间接表现的手法。诗中虽未正面表现这种逼迫,但从老妇人下面的诉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差吏们似乎是这样说的:“我们不管那个,反正你家得去个人,你看是谁去好?”于是在差吏们的死死逼迫下,山穷水尽的老妇人为保护孙子和儿媳,只好以暮年之躯前去应征了。她有点激愤地说:要是我现在就走,天亮之前赶到河阳,兴许还误不了给军队做早饭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写诗人在幽静的夜晚依稀听到有人在低声哭泣,这哭声深刻地写出压抑在人民心头的悲伤。诗人这一夜辗转反侧,彻夜无眠,天明时继续赶路,只与老翁一个人告别,一个“独”字,证实老妇人确实已经被差吏抓走了。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的政治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抓丁所及,连老妇人都不放过,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下层人民忍痛负重的爱国精神。

杜甫离开石壕村,西行二百多里,便来到了潼关,又作了一首《潼关吏》,诗云: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为军事要塞,是守护长安的东大门。九节度使邺城兵败后,唐军向西退却,叛军乘胜攻下洛阳,为保卫长安,唐军必须严守潼关。杜甫看到士兵们在潼关道上辛苦地修筑城堡以抵御叛军进攻,大城小城皆有万丈之高,其坚固胜过钢铁。潼关守吏还向杜甫详细介绍了潼关设防的情况:“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表明潼关的城防坚固无比,但潼关守吏对战备工事的乐观自信与杜甫对局势的担忧形成极大反差。杜甫望着眼前的潼关,不由得想起了三年前哥舒翰在潼关的那场惨败。当年在杨国忠的挑唆下,唐玄宗多次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被迫引兵出关,在桃林一战中被叛军打得大败,致使潼关失守,无数士兵牺牲,西京长安随即沦陷。杜甫让潼关吏转告守关主将,一定要据险固守,千万不要轻易出击,不要重蹈哥舒翰的覆辙。

“三吏”是通过人物问答的方式来叙事,作者即诗中的人物。而“三别”则完全是人物的独白,作者是隐于事外的,这样更能体现寓主观于客观的叙事特点。“三别”所写内容与“三吏”一脉相承,仍是反映唐王朝兵役制度的黑暗与罪恶,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离别与痛苦。《新婚别》云: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