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弃官原因(1)

乾元二年四月,杜甫从洛阳回到了华州任上。这年关中地区久旱不雨,旱情从初春一直持续到夏末,田地里干得刮起黄尘,粮食颗粒无收,致使米价暴涨,一斗米的价格达到七千钱,百姓们都断了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唐太宗贞观年间,斗米仅三四钱,至玄宗开元年间,米价有所上涨,斗米也不过二十钱,现在米价已经飞涨了三百多倍,百姓被迫流离失所,纷纷走上逃荒之路。杜甫乃作《夏日叹》,诗云: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诗中说天气热得让人难以忍受,正午的太阳如火烤一般,土地被晒得干裂,在热风中尘土飞扬。很长时间都没有有效降雨了,偶尔下点小雨,却连地表都浸湿不了,鸟雀都热死了,池塘也已干涸。由于忧虑百姓的疾苦,杜甫心情烦乱,即使对着饭食也吃不下。想到贞观盛世已经一去不返,贤士良才杳不可追,他怅惘不已。华州的白天酷热,晚上也不凉爽,杜甫的《夏夜叹》云: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皓月当空,没有一丝凉风,白天的炎热并没有缓解,夜间仍然暑气袭人。诗人热得无法入睡,只好打开窗户乘凉到深夜。在明亮月光的照射下,那些细微的物体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些扇着翅膀的小虫在空中飞舞。看着这些小飞虫,杜甫感慨生命无论大小,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于是他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一年到头戍边的士兵,他们的生活还不知道有多么艰苦呢!虽说凭借军功能够得到官爵和赏赐,但对士兵来说真不如早点回家。这时北城传来悲笳之声,把早已栖息的鹳鹤惊醒了,它们在天空中盘旋鸣叫着。凡此种种,都令人感到心烦意乱,也就更让人怀念战乱以前那国泰民安的日子。

这年刚过了立秋,杜甫就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掼了乌纱帽,带领妻儿离开华州西行,踏上前往秦州的漫漫征途。那么,诗人弃官西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史传中给出的解释是“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关辅乱离,谷食踊贵”,这其实只是表面原因,要知道在乾元二年的这次大饥荒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农民和下层百姓,杜甫不同于普通百姓,身为华州司功参军的他毕竟还有些俸禄,还不至于活不下去,要知道一旦弃官就连那点微薄的俸禄也没有了,生活岂不更为窘迫了吗?所以杜甫弃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什么“谷食踊贵”,而是他对朝廷和肃宗越来越感到失望。到达秦州以后,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说:“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唐尧”,就是指肃宗;“自圣”,是说他天生就是圣人,这当然是对肃宗的讽刺。杜甫说:“既然君主是天生的圣君,哪还用得着什么拾遗、补阙给他提意见呢?我这个少陵野老又知道些什么呢,我又何必再依附于你?”杜甫的骨气就体现在这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了儒家的精神信条。儒家讲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云:“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士这个阶层是有着独立人格的,并不是君主的附庸和奴仆,如果君主能够尊重士人的意见,他们则会尽力加以辅佐;倘若君主并不尊重士人,甚至视其为土芥的话,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这样的昏君。刚愎自用的肃宗既然不听劝谏,坚持排挤异己,打击玄宗旧臣,那么杜甫就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他,他宁可全家饿肚子,也不愿忍气吞声地向肃宗讨饭吃。他在这年立秋之后写的《立秋后题》云: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