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2)

不光杨氏夫人信奉佛教,杜甫显然也读过不少禅宗的典籍,在夔州时期他对佛教的认识更是有所加深,甚至还说过“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这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是很正常的事。其实杜甫只是将佛教中的某些因素和他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比如佛家的慈悲精神和牺牲精神,这和儒家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思想本就是相通的。但他与佛教显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多数时候只是个旁听者,从未彻底皈依佛门。杜甫在《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一诗中说“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谒真谛寺禅师》亦云“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这些诗句都表现出诗人对佛教的一种疏离态度,清代刘熙载曾说杜甫“一生只在儒家界内”,这个判断大致是不错的。

夔州刺史柏茂琳委托杜甫代管一百顷稻田和四十亩柑园,虽说这是对杜甫的照顾,但管理上也需要费不少心。柑园位于瀼西,秋天柑子成熟后,柑林里清香四溢,杜甫看着树上累累的果实,不禁为之欣喜陶醉,他常乘着月色坐在折椅上欣赏柑树那交错低垂的枝条以及那些黄澄澄的柑果,直到深夜时分树叶上滴下了露水才回屋里去。杜甫还有个果园在瀼溪东边,这里背靠山冈,地势较高,园子里种了梅、杏、柰树以及一些药材和蔬菜。这里是杜甫的乐园,是他排遣忧愁的好去处,每当看到园里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的景象,所有的愁怀都会豁然一空。杜甫还让仆人们在菜园里种了好几亩“冬菁”,即蔓菁之类,类似于萝卜,冬菁成熟后肉质比较松软,可以作为主食。因为冬菁的产量很大,加之夔州地暖,从秋天可以持续采摘到来年春天,顶得上半年的口粮。因为杜甫一家长期遭受饥饿的威胁,所以种植冬菁就成为他家备荒的首选。

柏茂琳给杜甫的一百顷稻田就在东屯附近,除了行官张望,几个仆人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等负责插秧灌溉、施肥除草等农事劳动。这年夔州风调雨顺,加之张望等人用心打理,杜甫田里的水稻长势非常喜人,他望着稻畦里的美景,高兴地写了一首仄韵排律《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云: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畔。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漫。

杜甫心里揣摩着,等到秋后菰米成熟时,自己田里的水稻也就成熟了,那时舂出亮晶晶的米粒,蒸出香喷喷的米饭,是多么令人期待啊!但此时杜甫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他心里还惦记着那些穷苦的百姓,他说“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漫”“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可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想着要分惠于人、泽被苍生,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贫困和弱小者,这就是杜甫的思想境界。当最后一次薅田即将结束时,杜甫对张望还是有点不放心,怕他有所疏忽,于是派女仆阿稽和男仆阿段到东屯向他传话并视察农田情况,还写了《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诗云:

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功夫竞搰搰,除草置岸旁。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务,勤垦免乱常。吴牛力容易,并驱动莫当。丰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有生固蔓延,静一资堤防。督领不无人,提携颇在纲。荆扬风土暖,肃肃候微霜。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臧。清朝遣婢仆,寄语逾崇冈。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荏苒百工休,郁纡迟暮伤。

此诗详叙东渚稻田里全年的农事劳作,从开春便忙碌起来,辛勤耕耘,拉犁插秧,除草灌溉,细心打理,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这几句,表现了杜甫大公无私、民胞物与的崇高境界与仁者情怀。东屯的稻子熟了,为了收割水稻,杜甫一家要迁居到东屯,这时一位亲戚吴郎恰好从忠州搬来了,杜甫就把自己的瀼西草堂让给了吴郎。瀼西草堂门前有几棵枣树,秋天枣子熟了,西邻一位穷苦的老妇人常来打枣充饥,杜甫可怜她的身世,任凭这位贫妇扑枣,从未阻止过。而吴郎搬来后,由于不熟悉情况,在院子周围插上了篱笆防人扑枣,杜甫听说后特意写了一首《又呈吴郎》,委婉地劝他不要这样做,诗云: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中说正是由于官府的征敛和战乱使得这位无食无儿的老妇人一贫如洗,她因为饥饿,提心吊胆地去邻居家门前打枣。杜甫既要保护这位邻妇,又要顾及吴郎的感受,所以下笔颇费周折。明末清初卢世㴶评道:“《又呈吴郎》一首,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心里永远装着穷苦百姓,永远为底层人民说话,替他们着想,杜甫不愧为人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