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南征衡岳(3)

初秋之时,韦迢以尚书员外郎出任韶州刺史,在潭州遇见杜甫,韦迢作《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诗云:“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诗中以“大名诗独步”赞誉杜甫的诗名,这在杜甫生前是很少见的。杜甫的答诗云:“炎海韶州牧,风流汉署郎。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韦迢后来在湘潭又作《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甫又作《酬韦韶州见寄》一诗:“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次年春,杜甫又作《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诗云:“故人湖外少,春日岭南长。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值得指出的是,与晚年杜甫过从甚密的韦迢是中唐大诗人元稹的岳父韦夏卿之父,由于有着这么一层渊源,四十多年后,当杜甫之孙杜嗣业请求元稹为其祖父撰写墓志时,元稹毫不犹豫地欣然应命,并在墓志铭中给予杜甫非常高的评价。要知道唐代为人撰写墓志的润笔费用极高,普通人家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当时的杜嗣业极为贫困,为了把祖父的灵柩运回河南偃师已经到了“收拾乞丐”的程度,根本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显然元稹并未向杜嗣业索取撰写墓志的酬劳,如果了解了韦迢与杜甫的这层关系,便很容易理解元稹为何如此慷慨大度了。

杜甫在潭州还结识了一位奇人苏涣。苏涣乃是蜀人,他年轻时喜欢剽盗,善用一张白弩,射人百发百中,巴中称他为“白跖”,往来的商旅都非常怕他,将他比作战国时期楚国的将军庄蹻。后来这个蜀中大盗竟然痛改前非,折节读书,还在广德二年考中进士,累迁至侍御史,大历四年,潭州刺史崔瓘辟他为幕府从事。苏涣听说杜甫就住在潭州的江边,有一天坐着轿子来江浦舟中拜访杜甫。杜甫请他吟诵几首近来的诗作,苏涣便大声吟诵了其《变律》一诗,杜甫听后觉得“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涌思雷出”“殷殷留金石声”,颇为之倾倒,于是作《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以赠之,诗曰: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覆,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诗中称赞苏涣如汉末隐士庞德公一般性情高洁,认为他的诗歌成就已经超过了黄初诗人“三曹”和“七子”,可与扬雄、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并且说自己为苏涣的诗歌所倾倒,以至于白发间竟长出了黑丝,这无疑是杜甫对晚辈诗人的高度扬誉,可见杜甫性格之憨厚,对后辈诗人不吝赞词。《全唐诗》中收录的苏涣诗歌仅有四首,平心而论,这些诗是当不起杜甫如此称赞的。此后杜甫与苏涣交往很密切,《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云:“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又云:“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诗中诗人对裴虬、苏涣二人寄予了厚望。次年潭州爆发了臧玠之乱,苏涣入衡州刺史阳济幕下,从军讨伐臧玠。后来苏涣又由湖南逃到交广,大历八年,循州刺史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贲造反,苏涣也参与了这次叛乱,是哥舒晃的主要谋士。大历十年十月,路嗣恭攻破广州,平息了这场叛乱,哥舒晃和苏涣兵败被杀。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对苏涣后来据广州作乱之事是不可能提前预知的。然而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苏涣被捧为造反英雄,因杜甫晚年曾对他青睐有加,被人赞为慧眼识英雄,这对杜甫而言应该也算是一种不虞之誉吧!

大历四年秋天,杜甫卧病于潭州临江的楼上,写了一首《楼上》,诗云: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诗中抒发了登楼远望引发的家国之忧和身世之感,自己以老病之身漂泊于五湖之南,与京师相距遥远,当此乱离之世,自救尚且不暇,更谈不上报效朝廷了,恐怕终究会老死于湘潭之间。这是杜甫对自身命运的预感,谁料一年以后这个预感竟成为事实。

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杜甫打开书帙整理信札的时候,忽然看到大约十年前正月初七高适寄赠给他的诗篇《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此时已经去世五年多了,读着老友的生前赠诗,回想二人一生的交往,杜甫不禁心潮起伏,热泪纵横,于是追和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诗云: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悽悽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锦里春光空烂漫,瑶墀侍臣已冥寞。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东西南北更堪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在这首诗中,杜甫追述了自己与高适之间的深厚友情,盛赞了高适的才略与位望,同时也向这位故友倾诉了自己对吐蕃入侵、京畿安危的忧虑,以及自己目前老病孤舟、漂泊潇湘的境况,在这已然泯灭了生死的尽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怀念。

到了暮春时节,杜甫在潭州又偶遇流落于此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遂写下名篇《江南逢李龟年》,诗云: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少年时便与李龟年相识,且交情颇深,如今经历了一场“五十年间似反掌”的社会大动乱后,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又是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本应高兴才是,然而当此落花纷纷的暮春时节,追想国家的今昔盛衰,不胜唏嘘叹惋,彼此的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意在言外。诗写得言简意赅而又大开大阖,其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向来被誉为杜甫七绝中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