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探索太空(2)

书名:第五次工革命本章字数:2882

欧洲空间局:人类之友

在欧洲各国太空计划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空间局于1975年正式成立,随后加拿大航天局也加入其中。这展现出欧洲人的国际意识和远见,他们在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中执行任务,为所有成员国及全世界创造出切实的利益。最初,一些成员国对这种合作—众多国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而不受民族主义或其他冲突的干扰—的可能性也有一点怀疑。但事实与质疑者所想的正好相反,在全球太空探索这一重大目标面前,人类的努力从竞争变成了国际合作。

欧空局在太空工业中的影响深入到众多任务和活动中,其中一些是与其他国家的航天计划进行合作;另一些则由欧空局主动发起,并同商业公司合作完成。自创立之初,欧空局就一直致力于用太空构建欧洲未来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方向。此外,欧空局还是唯一涉足各种类型航天任务、产业领域和计划的航天机构。对于欧空局而言,太空是远方的地平线而不是边界,是能够实现欧洲国家合作与创新的目的地。欧空局的太空计划深深植根于20世纪初欧洲火箭研究的技术遗产,而且与另一个优秀的欧洲科技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着同一个构想来源。因此,它不会受制于政治压力,不会像美国宇航局或苏联太空计划那样匆忙进行高风险任务,因计算失误、质量受限及在激烈的太空竞赛中超越对方的需要而走向失败。欧空局成立初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发射装置的开发,以及各国在航天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上的团结协作。在此坚实的基础上,欧空局达成了稳定而默契的共识,推动了所有后续任务和太空事业的发展。凭借微薄的预算,欧空局以真正的欧洲风格,成功而专业地完成了任务,并以此成为众多太空计划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一同以合作精神作为维系彼此的纽带。

欧空局向来积极参与各种太空业务,这些太空任务和活动极大地支持了随后的太空探索和地球科学项目。太空工业要求零误差地完成任务,为了确保这种精度和性能水平,欧洲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与协议,提升了为欧空局提供服务的私营企业的质量管控力与技术竞争力。也就是说,欧空局一直是变革的推动者,为提高欧洲卓越的服务标准做出了贡献。

经济方面,欧空局的资金来自其所有成员国的财政资助。欧空局2019年的任务与活动预算为57.2亿欧元。一般预算和太空科学项目经费来自所有成员国缴纳的强制性资金。其他活动还包括未来研究项目的基本运作、技术开发、共享技术投资、信息系统开发和培训计划等,其中一些活动会从想要在某个计划或任务中担任领导地位的成员国处获得额外的资金。欧空局资金的最大贡献者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但其他成员国也承诺增加资金投入,因为其政府意识到太空工业在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方面的潜力,以及太空计划为青年的创新与就业提供的帮助。西班牙是每年为此做出重要贡献的成员国之一,在2019年投资了2.018亿欧元,并于2019年4月宣布在2020年至2026年间将这个金额增加到7.017亿欧元。这些表态和资金承诺反映出各国各部门的支持,这正是欧空局所希望看到的。欧空局期望在此期间把年度预算增至150亿欧元,以便在2020年太空事业腾飞时,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来完成正在筹备的任务与计划。

中国国家航天局:巨龙崛起

中国是太空探索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太空梦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正目睹美国与苏联的太空竞赛。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德国那样强大的科学家,能给对峙的双方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但这场竞赛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播下了谋求航空航天军事优势和实现月球之梦的种子。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的飞行任务测试。与此同时,两个针锋相对的超级大国也在向近地轨道发射载人航天飞机,但投入的资金和资源较少。中国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于冷战末期、苏联改革重组初期的1988年,由此开始制订中国最初的载人航天计划,并在几年后分成了两个机构:政府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私营实体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2003年,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让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太空计划也像欧空局和其他国家的航天局那样设立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一味模仿美国宇航局的太空计划。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是由“宇航”驱动的,而是高度专注于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的太空计划是科学的,但根本上是由工程驱动的。中国必须在短期内尽快赶上其他国家的空间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成两个空间站并投入轨道:“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天宫一号”作为原型,是2016年启动的“天宫二号”的关键技术试验台。

辽阔的地域让中国航天局得以在全国各地建立多个卫星发射场。第一个航天发射中心位于戈壁沙漠里的酒泉市。在那里,中国第一批宇航员于2003年进入了太空,许多来自中国的有效载荷被送入近地轨道。为了发射用于通信和气象观测的重型卫星,第二个发射场建在了四川省西昌市。但现在,许多活动已经转移到海南文昌中心。文昌纬度较低,新一代的长征火箭就是在这里发射到空间站的,未来的深空和行星任务也在这里规划。在太原的第四个发射中心负责气象卫星和地球科学任务。这些任务的控制中心则在北京和西安,由测量船队协助完成任务。测量船在世界各地航行,收集卫星数据并发送给每个任务控制中心。这是一个广阔的深空跟踪网络,北京、上海、昆明和其他地方使用天线接收数据。地面数据网络是任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但要远程操控太空舰队,还要接收从空间站、月球车及探索飞船各个可移动设备发送来的数据。令人钦佩的是,中国的太空计划迅速而专注地发展到了今天显而易见的出色水平,但它并非孤军奋战。中国是最先进的太空机构之一—欧洲空间局的长期合作伙伴,他们共同完成了许多太空任务,凭借经验和资金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进步。人类未来的共同目标—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第一个定居点的“月球村”计划—便有希望孕育其中。中国航天局与欧空局正在筹备前往火星、小行星和其他目的地的合作任务,尤其是那些能创造新能源—这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资源之一——的任务。

到2049年,中国有望成为创新、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领先强国。外层空间的领导权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中国的太空计划一直希望通过太空经济为国家创造财富。但在此之前,中国在航天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航天局雄心勃勃的计划和在太空工业中位列第二的国家预算—每年80亿美元的财政承诺—让该领域的其他所有成员都大为震惊。

中国之所以能在太空工业中立足,是源自中国人“敢争第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中国成为一个以商业为动力、胸怀全球抱负的国家。2008年,中国对其主要城市的规划进行现代化的完善。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临近时,许多人都在质疑:第一次承办这种重量级的国际赛事,中国能行吗?在目睹了开幕式上令人震撼的完美演出、舞者与杂技演员摆出的多彩图案、烟花、声响与盛大的排场后,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筹备的开幕式以其质量和壮观程度获得了国际赞誉。中国的太空计划将走上相同的道路:其目标不只是“不负众望”,而且要引领人类的太空创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曾在过去几百年间陷入停滞并偏离世界的轨道,但在21世纪迎来了风暴式的发展。他们将要夺回曾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辉煌地位。对此,政府公开表达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