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具体的训练情形(6)
初涉社会
为了让母亲和孩子适时地逐渐分离,在三岁之后,孩子必须尽早开始与其他孩子交往。换句话说,他应该上托儿所或幼儿园。这类群体活动的必要性和与此相关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第三章较为详细地讨论过了。这里我们只简要提几个孩子在入托时会遇到的问题。
被宠坏的、胆小的、极其依恋母亲的孩子在面对有其他孩子的社会环境时,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他在其中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纵容和关怀,他可能会想方设法地逃避上幼儿园。他可能会哼哼唧唧或者号啕大哭,甚至还可能发展出神经方面的问题。他的目的显而易见。如果母亲任由自己上当受骗,她不仅会阻碍孩子适应群体的过程,还会给他的发展埋下隐患,因为孩子一旦发现神经失调和抱怨可以帮助他逃脱不愉快的处境,他很可能会再次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和态度。他会有各种焦虑的反应,试图以此来动摇父母的决心。比如,他会在半夜大喊大叫,或者毫无理由地突然大哭。他害怕幼儿园里的“坏”孩子,抱怨他们具有攻击性,努力让父母对幼儿园的孩子产生偏见。而同时,他的特立独行又会让其他孩子对他产生敌意。如果你同情他,为他调解,或者走极端让他退园,那他永远也学不会如何与人相处。当孩子试图逃避由其他孩子形成的社会环境时,你最好保持坚定。你必须克制住自己的焦虑和怜悯,温和地坚持你的态度,不要太严厉,也不要激动或慌乱,一般来说做到这几点就能让孩子在几天之内不再抗拒。
开始上学
在以前,上小学的第一天是童年的一件头等大事。如今,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因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学前项目非常普及,而且在很多国家,一、二年级的学业和游戏是混在一起的。尽管如此,对于孩子来说,上学依然代表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成绩来赢得认可。他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玩乐的群体,而是一个学习的群体。
你应该尽力让孩子为上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他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你对他忽视或宠溺会阻碍他的智力发育。他可能还不会正确地表达,或者在其他方面还没有做好上学的准备。在孩子学龄前就教他阅读并做些简单的算术,这对他并没有好处,相反,这只会降低他入学后对阅读和算术的兴趣。如果他提前认识了字母和数字,他就感受不到进步和成长所带来的满足。相比阅读和算术,他此时更应该掌握的是自己穿衣、洗漱,以及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可是,父母却总是忽视这些能力的培养。
还有一点对于孩子的自立必不可少,那就是他得学会自己过马路并且注意来往车辆。长期接送他上下学,不利于建立他在同学们中的地位。他会被人叫作“妈宝”,而他通常会因此感到羞耻。
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你以为的帮助对孩子来说通常是一种审判和威慑,因为你的焦虑可能会让你变得易怒和不耐烦。你甚至会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并激起他更强烈的反抗。你应该把孩子的学业进步交给老师。只有在孩子要求你告诉他某些信息时,你才伸出援手。如果你真的要和他一起完成作业,那么千万不要情绪失控,否则你会让学习变成一种折磨,并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他永远无法掌握正式的知识。因此,老师是否应该让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这是值得怀疑的。一个孩子如果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糟糕,或者拒绝写作业,就表明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既然他们之前一直未能有效地教育孩子,现在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呢?
事实上,此类建议体现了某种推卸责任的企图,老师和家长都将孩子抗拒学习这个问题归咎于对方。如果老师无法让孩子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就应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很多老师可以从销售员那里学习到许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因为如果顾客不买商品,销售员是不能责怪顾客的。父母的监管不力固然应该受到指责,但这种监管不应该延伸至孩子需要在学校完成的任务上。
孩子达到学龄后不让他上学是错误的,因为学校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传授知识上。一个好的家庭教师也能很好地传授知识,而学校真正的宝贵之处在于能够提供与其他孩子共同学习的经历,这一点是任何家庭教师都无法提供的。在由孩子组成的社会中,他能学习适应群体,并承担井然有序的职责。如果孩子直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才开始上学,他所面临的困难就会成倍地增加;他很可能变得冷漠,也很可能变成一个交友困难且在人群中永远不自在的“怪人”。
暂时生病
所有孩子都会生病,而所有父母都渴望让孩子远离疾病。但是,比身体疾病更危险的是重病或顽疾所造成的情绪方面的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与健康时相比,他在生病时能得到妈妈更多的爱。一旦他有了这种错误观念,他就不太愿意保持健康了,特别是当他的病能让他躲避一些讨厌的职责时,比如上学或者做家务。在身体恢复后,孩子还想维持生病期间所享有的特权。他拒绝好好吃饭,有一点点不舒服就抱怨,而且最后可能发展成疑病症患者。众所周知,娇生惯养的孩子比那些对生病不感兴趣的孩子更易患百日咳,而且症状持续的时间更长。
孩子在生病时需要特殊的照料,但是在此期间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你不应该过于迁就孩子。他不该得到过多的关注或者得到不同寻常的爱的表示;不该给他过多的礼物,也不该满足他的突发奇想。你对他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肯定也不想让这种暂时的身体不适发展成持久的心理不适,比如,他可能会在康复后要求享受生病期间的待遇,并且不依不饶。如果你把生病变得很轻松或是很舒适,孩子就会把生病看作一种令人向往的状态,而我们也知道一个人要想生病有多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