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理解孩子(1)

书名:父母:挑战本章字数:2554

如果孩子从出生起就得到正确的养育,如果父母完美无缺,如果孩子成长的氛围和谐无比,那么极端的不良行为、违反秩序及适应不良的情况可能就不会出现。但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几乎不存在,因此孩子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难题。讨论从一开始就做些什么来避免陷入这种困境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指导父母和孩子去解决他们现有的问题。

我们已经试着向你展示了儿童训练中的有效方法,并且指出了多数家长一定会犯的错误。这让你有机会训练自己去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并且使用之前尚未尝试过的方法。不过,你不能指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的敌意并没有消失。你甚至可能会发现,当你改变方法时,他反而会变得更糟。他仍然只习惯于冲突模式,如果你突然停战,他可能会加倍努力地逼你回到以前的状态,因为这种关系是他所适应的而且随时准备应对的。为了逼你重蹈覆辙,孩子可能会不断挑衅,对此你必须保持坚定的立场,这样才能帮助他跳出冲突模式。

放弃过去的方法只是第一步。你还得理解你的孩子,否则你就无法帮助他。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是当代亲子关系的悲剧之一。大多数父母根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行为不当,他们对孩子行为的原因和目的一无所知。在接下来的案例中,我们会努力揭示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你将会理解他的基本生存概念。这有助于你识别引导孩子行为的人生计划,然后你可能会意识到他所面临的困难。到目前为止,你可能只注意到了你在应对孩子时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只有对孩子的冲突有所了解时,你才能真正帮他化解这些冲突。

为了给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你必须学会客观地观察他。要想做到客观,你就不能夸大孩子的不当行为。切忌再把他的缺点看成道德问题。行为不当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他只是不快乐,受到了误导,而且十分气馁,他还没有为他所遇到的社交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他在努力地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努力地满足别人对他的要求、承受别人给他的压力,每一个不当行为都体现了他在这个过程中的一次判断失误。

由于父母几乎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判断,因此他们会对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到不解。母亲常常满怀疑惑与愤怒地数落孩子的各种错误、缺点和过失。“他怎么能那样做?看看他又做了什么好事!”我们不能按照表面意思来解释母亲的这种说法,只有弄清楚环境中另一方即父母或其他人所起的作用,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和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行动和反应,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们又都是错误的。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父母之所以进行道德评价,只是为了借助这一工具来维护自己被击溃的权威(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看不清道德评价的本质)。可见,道德评价掩盖了亲子之间内在的紊乱关系,将真正的教育问题转化为对孩子的评价问题,而这种评价应该是客观的。这种态度使得教育问题停滞不前,始终得不到解决。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目的性。举止得当且适应良好的孩子,通过遵守对其所在社会群体有约束力的规则,找到了被社会接纳的方式。他领会到群体的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行事。当环境允许他活跃时他就活跃,当环境需要他被动时他就被动;他在合适的时候说话,也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持安静。他可以成为领袖,也可以充当跟随者。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完美适应社会的孩子,那么他几乎不会彰显个性,而只会反映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需求。只有当孩子适应得不那么完美时,他才有可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生存方法,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从这个角度看,一切个体活动都意味着对绝对一致性的轻微偏离。我们不能把这种偏离看作适应不良,因为没有哪个社会群体的需求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群体本身也需要改善、成长和进化。个人利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群体是促进群体发展的动力。如果他的观点对群体有益,而且他的方法具有建设性,那么他依然是适应良好的,尽管他没有完全与群体保持一致。因此,纯粹的一致性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并因而成为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

我们可以把适应不良定义为扰乱群体运行与发展的行为。成人适应不良的背后具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动力机制。揭示意识之外的各种作用因素,揭开成人世界的面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小时候相比,人在成年后的社会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只不过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为了颜面,学会了掩饰,学会了接受社会既定的模式。这样,他们就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意图和动机,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成熟。然而,孩子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尽管他也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但他会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你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识别孩子的行为目标。

孩子的所有不当行为都指向了四种可能的目标。通过这四种目标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与群体中其他人的关系的。他试图:(1)寻求关注;(2)展示自己的权力;(3)惩罚或报复;(4)证明自己能力不足。

孩子的目标有时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他可能上一秒还在想如何吸引注意力,而下一秒又想维护自己的权力,或者寻求报复。通常,我们通过孩子的行为就能判断出他的主要目标是寻求关注、权力、报复,还是向外界展示并向自己证明他的能力不足,进而逃避某些活动或责任。为了达到目的,他会采用不同的策略,而且同一行为模式可以用于实现不同的目标。

寻找关注机制对大多数幼儿都起作用。这源于我们文化中的儿童养育方式。幼儿很少有机会通过有益的贡献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在为家庭幸福与需求做贡献这一点上,我们给予他的机会太少了。哥哥姐姐和成人承担了一切必要的家务。幼儿只有通过更年长的家庭成员才能感受到被接纳,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群体的一员。他们的贡献赋予了他价值和社会地位。因此,孩子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被接纳的,比如礼物、爱的表示或者最简单的关注。由于这些东西都不能帮他更多地提升自己的力量感、独立性和自信心,因此孩子需要源源不断的新证据,否则他就会感到失落或被排斥。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尽力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当他不相信自己能够有效使用对社会有益的方法时,他就会想方设法让他人为自己服务或引起关注。只要能实现主要的目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结果,比如羞辱、惩罚甚至身体上的疼痛,就都无所谓。相比被忽视,孩子宁愿挨打。如果一个孩子被忽视,被漠然置之,他一定会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斥和拒绝,而且在群体中没有任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