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而富”的洱源之路(1)
中国人追求小康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从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的故事仍在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7亿多人脱离贫困,这是中国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0年,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脱贫奔小康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中国人正以更多元的方式拓宽致富路,涌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真实、振奋人心的脱贫攻坚样本。新的征程,令人期待。
每年9月初,丰收的季节又快开始了。汩汩流淌的清泉三爷泉在阳光下露出透亮清澈的光彩,一片又一片金黄的稻田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石榴树红了,玉米也堆满了各家各户的小院。
“这是我们洱源最好的季节!”云南省洱源县佛堂村村民杨银珠说道。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是滇西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大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海拔2060米。洱源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这里资源丰富,素有“高原水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中国温泉之城”等美誉。
美而不富,此前一直是洱源县的困境。摆脱贫困,也就成为这座小城不懈奋斗的目标。2018年9月,洱源退出贫困县之列。
走出山区成就新居梦
茈碧湖镇吉菜自然村是洱源县重点贫困村,全村有62户283人,2014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223人,贫困发生率为78.80。洱源县把吉菜自然村列为全县重点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按照“群众自愿、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统一监理”的原则,在哨横大路东侧向阳背风处选址实施易地搬迁,政府共投入了5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4户村民在政府帮扶下在新址重建新家。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搬迁到新村的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得到了建房和产业发展资金扶持。
一排排新房依山而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吉菜新村村民杨绍璋的新家青瓦白墙、窗明几净。5年前,杨绍璋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新村西南角下的山坳里。在脱贫攻坚中,杨绍璋家获得了10万余元易地搬迁整合资金和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和23户村民一起搬到了如今的吉菜新村。随后杨绍璋家还拿到了政府3万元的贴息贷款,发展起山羊养殖,杨绍璋的儿子则做起了山羊销售,如今全家顺利脱贫。
除此之外,很多村落通过基础设施改善而脱贫致富。交通不便导致山里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跟不上,身在山区的农民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关于路的话题也一直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想富,先修路”。
牛街乡原来有很多贫困人口,位于这里的福田村彝族北组村民小组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深山中。在33岁的村民刘源印象里,从他的爷爷辈开始修路,三代人,十几年,只修通了唯一一条2.5米宽连接外界的小路。村里的农副产品难以运出去,村外的生产生活物资难以运进来。2017年,依靠脱贫攻坚项目,偏远的小山村终于修通一条长9.2公里、宽6米的新公路。路修通后,刘源养的牛羊和种的土豆卖出去了,不久前他买了一辆车。“以前牲口养得少,现在路修通了,养的牲口翻了一番;以前每年五六千的收入,路通了以后每年收入3万多。”刘源说。
传统产业迎来新发展
自2015年8月中央发出脱贫攻坚令以来,洱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部署安排,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贫中之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近3年来,洱源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投入扶贫资金37.6亿元,做到“六个精准”,着力解决好全县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多方面短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因村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在住房建设、教育扶贫等方面给予有效帮扶,做到每户贫困户都享受2项以上的政策措施帮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转移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全县742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脱贫摘帽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一方面要帮助现有脱贫人口稳固脱贫;另一方面还要紧盯未脱贫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着重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要找准适合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产业,能够帮助他们把生活一天天地改善。”洱源县委书记李洋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
洱源县西山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传统的“刀耕火种”让群众陷入“生态破坏加深生活贫穷、生活贫穷加大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依托林地和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让钱袋子鼓起来,建立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伐木烧炭等村规民约和巡山制度。引导群众退耕还林,种植华山松、泡核桃、中药材等,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砍树”到“护林”,让“林子”变“票子”、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