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一部戏一根粽一点红(2)
一根粽子成就千万产值
28次登上央视各频道,100多位设计师为它设计“新衣”,年产值超5000万元……在遂昌,用文化点亮产业的做法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一个农产品——长粽上。
“2013年,我在农户家做客的时候看到这家人正在包长粽,就拍摄了一组照片发到博客上,没想到短短几天的时间,博客的访问量就到了10万。”在2019年7月19日举行的遂昌长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潘东明回忆说,很多人询问这是哪里,这粽子怎么卖。
回到公司后,潘东明就开始着手做起了长粽的文章——把这种传统民俗手工艺改良成商品,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销售。遂昌长粽因为独特的外观和口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订单量逐年增加。
“真正使遂昌长粽成为爆款是在2017年,得益于长粽背后的文化内涵被挖掘出来,得益于优秀的文创团队对长粽进行了再包装。”《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介绍说,那一年的端午节,遂昌县联合《小康》杂志社、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赶街团队共同打造了“大过中国节端午遂昌行”活动,也是这次活动,让人们认识到了遂昌长粽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载体。
原来,遂昌自古就有“送端午”的习俗。每年端午,女婿就会用扁担挑着长粽送到丈母娘家,象征着夫妻俩恩爱长久,也有祝福长辈长寿之意。
“遂昌长粽蕴含了感恩和分享的文化内涵。”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书雁介绍说,当年3月,由自然造物、好东西文化、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遂昌长粽“大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最终,长达40厘米,重达1000克的“龙粽”,带着使命重出江湖,每根售价168元。不到2周的时间,1万根遂昌龙粽被抢购一空。
2018年,长粽的热度持续攀升,100多位设计师为长粽设计包装的营销事件刷屏网络。2019年,遂昌长粽推广的第三年,长粽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日渐明晰:遂昌长粽成为最具中国风、最具国货范的端午大礼,年销量预计突破200万根。
如今,遂昌长粽已成为又一个极具特色、最能富民、最具口碑的新兴产业。“一根粽子带动了民间霉干菜产业、养猪产业、大米产业、粽叶产业、包装产业……”潘东明说。
“整理记忆,挖掘内涵,讲好故事,制定标准,开发产品,强化创意,形成模式。”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用这28个字精练地总结了遂昌长粽从挖掘文化走向成熟产业的脉络。
一段红色情带动红绿资源价值转化
“2019年上半年,遂昌共实现旅游总收入65.90亿元,同比增长14.27。”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邱根松说,无论是举办汤公音乐节还是复兴传统年节,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已流淌进遂昌发展的血液里。
夏日的遂昌,西部山区翠峦竞秀,延绵不绝。比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新时代里的革命老区正发生的沧桑巨变。2018年6月,几张旅游达人身着红军服装的照片在新浪微博、蚂蜂窝、去哪儿等平台传播开来,拍摄地点就在距离遂昌县城50公里的旅游小乡镇——王村口。
80多年前,红军挺进师在王村口一带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和战斗故事。“挖掘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这个逻辑是通的,但是如何寻找突破点和切入口呢?”时任王村口镇镇长李宗2018年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坦言,要说发展红色旅游,王村口面临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路径,“经过多地考察、多方论证,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点——红色培训产业”。
2016年,位于王村口的浙西南干部培训学院正式成立。无形的红色基因被转化成青干班培训、党员活动日培训等有形产品。
记者从遂昌县委十五届七次会议上了解到,当地正在谋划打造“红绿资源价值转化基地”,通过革命精神“沉浸式体验”课程、红色电影拍摄、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等手段,打造研学、旅居、团建、会议四大精品旅游目的地,让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有形。
“全域旅游不能只单纯实现时时、处处,还要通过文化的挖掘形成一条条主线。”张壮雄展望说,挖掘汤沐文化“洗身”,发挥生态优势“洗肺”,利用红色文化“洗心”,品尝饮食文化“洗胃”,利用《牡丹亭》原创地优势延伸音乐文化“洗耳”,这或许是未来人们来到遂昌体验全域旅游时的场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