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引子 精准预言:对大清帝国覆亡结局的猜想

公元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这一年,曾国藩56岁。

三年前,这个湖南出生的汉族文人,破天荒地被清政府授予了一等侯爵,并世袭罔替。其他如太子太保、大学士等荣誉头衔更是不一而足。这些惊人的荣誉,当然都是为了表彰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功劳。

不过,朝廷的宠幸看起来总是那么反复无常。就在前一年,因为镇压北方的捻军起义长期未见成效,曾国藩还被严旨责备,丢掉了剿捻督师、钦差大臣的头衔。但朝廷念其劳苦功高,未再追加其他更严厉的处罚,让他回任镇压捻军之前担任的两江总督,管理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

曾国藩不仅战功赫赫,而且知人善任。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提拔了一些将领,有很多在仕途上走得不错,其中不乏担任巡抚、总督等职位的封疆大员,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甚至有坊间议论,曾国藩若是举旗一呼,召集门生故旧、湘兵楚勇,想要推翻清朝廷、恢复汉人江山、自己当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与这些耸人听闻的传言不同,曾国藩本人并没有什么野心,一心一意要做个忠臣,为清廷鞠躬尽瘁。到任两江后,他便立刻投入造轮船、办铁厂的“洋务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设备,使出浑身解数挽救这个在内忧外患中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

公务倥偬之外、茶余饭后之间,曾国藩有一大爱好,就是与脾气相投的幕僚闲谈古今人物、指点天下大事。

六月二十日这天晚上,曾国藩又来找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叙谈。他对赵烈文说:“最近北京那边有朋友过来,讲了京城的一些新闻。说现在北京很乱,抢劫杀人之类的大案时常发生,已经到了明火执仗的地步;大街上乞丐成群,有些穷人家的妇女甚至连裤子都穿不起。京师之地,竟然民穷财尽到了这样的地步,恐怕天下会有异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烈文对曾国藩说:“天下一统已经很长时间了,盛极而衰、合久必分是必然之理,无法改变。现在朝廷权威犹在,各方势力仍然不敢轻举妄动,短期来看,国家应该不会很快土崩瓦解。据我观察,将来真正的异变,肯定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天下无主,陷入军阀混战。这样的剧变大约会在五十年内发生。”

这一番直白的预测大出曾国藩意料,他一时半会儿竟然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曾国藩皱着眉头愁了半天,才憋出一句:“那是否可以效仿西晋和北宋的旧事,南迁避祸,延长国运呢?”

赵烈文摇头道:“恐怕只会一次性覆灭,无法重复西晋和北宋的故事了。”

曾国藩仍不甘心,说道:“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本朝的历任皇帝都工作努力、勤勤恳恳,对天下国家非常负责任,与前朝的皇帝不同,是不是可能避免这样的命运?或者起码国运比前朝更为长久一些?

对这个“君德”之说,赵烈文毫不客气地驳了回去:“本朝君德确实比较正,但也已经享国两百多年,回报不可谓不丰厚。真正的问题在于本朝在建国初期,杀人太多,夺取天下的手法过于简单粗暴。后来的皇帝虽然努力以德泽加以弥补,但相对于当年惨重的杀戮而言,还远远不足以弥补,不可能因此扭转天道。”

这番话说得很露骨,把清朝政治中最敏感的话题抛出来了。话说至此,曾国藩无力再辩,只得叹气道:“那我就只能日夜忧叹,希望自己早点死掉,以免亲眼看到国家社稷覆灭了。”

这段对话被赵烈文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国藩死于1872年,赵烈文死于1893年,都未能看到清王朝最终的结局。直到1912年,清朝终于灭亡。覆灭的方式是清帝退位,清政权一夜灭亡,没有再割据偏安的机会。此后,果然天下大乱,中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之中。赵烈文的预言,精准得让人吃惊。

仔细回顾这次对话,赵烈文的预言有一个根本出发点:两百多年前清朝统一中国之时,杀人太多,简单粗暴,对王朝最终的命运有很大影响。这让清廷统治的合法性相当脆弱,一旦中央权威垮塌,王朝就会迅速土崩瓦解,不可能还有机会偏安一隅、割据一方。

赵烈文,江苏常州人。常州位于扬州和嘉定之间,北距扬州约100公里,南距嘉定约150公里。明清换代之际,清军南下,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代表的大屠杀给江南人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后来的清朝统治者虽然不惜利用“文字狱”试图彻底消灭关于那场大屠杀的一切文字记录,但这样的“努力”,终究还是失败了……

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