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三章 康熙皇帝 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9)

康熙想不到儿子们还敢当众跟他顶嘴,火气更大了:“你们指望他日后做了皇帝,给你们封个亲王吗?”

胤禵不服,抗言申辩。康熙怒不可遏,拔出腰刀说:“我看你是想死!”

皇五子胤祺跪着上前抱住康熙的腿,其他皇子也跟着磕头请求饶过胤禵。康熙扔下腰刀,操起侍卫手中的板子开始打胤禵。胤禟过来劝阻,也挨了两巴掌。最后,康熙下令将胤禵打二十大板,将胤禟和胤禵一起赶出乾清宫。紧接着,又削去皇八子胤禩的贝勒爵位,废为闲散宗室。保举胤禩最积极的大学士马齐被撤职拘禁,王鸿绪被责令退休。

杀鸡儆猴之后,康熙放出狠话:“今后谁敢保举胤禩,有一个杀一个。”

康熙之所以如此大动肝火,是因为胤禩确有结党夺嫡的重大嫌疑。这次朝堂抗辩的主角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就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

康熙曾长期以胤禩为界,将皇八子以上皇子,视为年长皇子;将皇九子以下的皇子,视为年幼皇子。康熙四十二年后,皇帝外出时,必指定部分皇子留守京师,综理政务,相当于代理皇帝。现存满文档案显示,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前,只有胤禩以上的皇子才会有此机会。清宗室的爵位分为八等,其中前三等属于高级爵位,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到康熙四十七年,贝勒就只封到了胤禩。此时,皇九子胤禟及以下都自认不可能成为太子。胤禟和胤禵就团结在对他们最好的八哥胤禩周围,为谋求胤禩登上太子之位而共同努力。

胤禟是皇子们中间的“首富”,最爱敛财,善于在灾荒时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也喜欢向地方官员敲诈财物或者收钱办事儿。这些钱就拿来为胤禩提供财政支持。连胤禩找道士来相面或者算命的钱都是胤禟代付。胤禵年少聪颖,骑射功夫一流,在诸皇子中最为得宠,从小康熙就喜欢带着他围猎巡游。他就负责在皇帝面前替胤禩说话。

胤禩天生善与人结交,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他跟胤禟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敲诈勒索之类的坏事儿都让胤禟去干,自己拿着胤禟的钱做好人。王公大臣们的亲信手下个个都得了他的好处,自然天天在主子们面前替他说好话。

还有几个皇子也加入了“八爷党”,如皇十子胤䄉,但政治能量较弱,非核心成员。

这些情况,康熙当时只能说是有所察觉,未必完全掌握。不过,他有一点很清楚:胤禩在办理各种政务的时候喜欢迎合讨好王公大臣,表现出宽容仁慈的作风,这是胤禩能够赢得大臣集体推荐的主要原因。

废太子后,康熙将处理废太子随员的工作交给胤禩办理。前内务府总管凌普是废太子乳母的丈夫、“太子党”核心成员,长期仗着太子权势横行不法,跟想要讨好太子的各种势力往来很多,如果深挖,涉及的面会很广。胤禩为收买人心,就包庇凌普,准备草草结案。这就让那些通过凌普结交太子的大臣们松了一口气,纷纷称赞八阿哥贤明。

这种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调查清楚,然后交给皇帝决断,所谓恩威出于主上,绝不应该自作主张。一般来说,在查清案情的基础上,很多办案官员还要故意把罪定得重一点,让皇上可以开恩减刑,自己把严酷的责任揽过来,把仁慈的名声归于主上。审理戴名世《南山集》案的时候,刑部就是这么办的。

康熙看清了胤禩的动机,当时就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因此特别反感胤禩,决心掐断他当太子的念想。

康熙这个决定应该说是正确的——皇位继承人决不能靠讨好大臣来获得政治资本。皇帝要对天下国家负最终责任,是官僚权贵集团的最终监督者,在打击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谋逆作乱等方面必须要下得了重手。能够站到皇帝面前的高级官员个个都是人精,每人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让他们投票选主子,什么贤能、英武之类的理由都是借口,核心还是利益。好说话、易通融的皇帝才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面前,大臣们罕见地消除了政治成见、打破了满汉隔阂,一起给胤禩投票。

经过投票测试和朝堂抗辩事件,康熙深刻体会到立储问题处理不慎可能带来的危险。他熟读中国历史,对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秦始皇死后李斯假传圣旨谋害长子扶苏、李渊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退位等事件了如指掌。这些事情现在似乎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令他不寒而栗。他曾说,如果处理不好,等他死了,这些儿子们就要学习齐桓公诸子,把父亲的尸体放在皇宫内,然后穿上盔甲、拿起刀枪争夺皇位。又说,胤禩的党羽“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他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善终,说:“如果有一天,皇子们中间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为了讨好八阿哥胤禩,发动兵变逼迫我传位于胤禩,那我就只能含笑自杀,而绝不会传位给他。”

这些话充分说明,康熙已把形势估计得非常严重。外戚、贵胄、朝臣都卷了进来,随时可能爆发非常事件。这其实应该怪康熙自己:太子废得过于仓促武断,才有了这一场政治危机。为快速平息事态,他决定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因为不立太子,结党夺嫡的事情就压不下去;立胤禩又绝对不可接受;立其他儿子,一方面自己也没有拿定主意,另一方面也难以服众。而胤礽被“厌胜术”所害,说不定还能恢复正常。

胤礽复立,首先要感谢他大哥胤禔的错误操作,其次要感谢胤禩在政治上不成熟,过早暴露野心。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机会,历史上被废掉后还能够复立的太子实在是不多。但胤礽好像真的着了魔,丝毫不知悔改,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照旧纠集党羽、扩充实力、打击异己。至于骄奢淫侈、贪渎财货,一样都没有改。他还派家奴到富庶省份,向地方官索要贡物和美女,稍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向皇帝诬告,要求处罚。

康熙表面上对太子的行为予以容忍,暗中却加强对太子言行的监控,出巡围猎等都把他带在身边,不再像以前一样让他留守处理政务,以防不测。

这样坚持了3年多,康熙准备成熟,于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再次把胤礽给废了,“太子党”再次遭到清洗。亲太子的步军统领托合齐下狱,死后挫骨扬灰,不准安葬。托合齐死后,这一关键职位由隆科多继任。

有了3年的缓冲期,第二次废太子没有再发生比较重大的政治风波。康熙也想明白了,下定决心不再立太子。他一方面,耐心观察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另一方面,在几个主要的潜在候选人中间“搞平衡”,不让任何一个皇子的势力过大,以免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他去世为止。

康熙去世之时,皇长子胤禔、皇二子胤礽处于圈禁状态,皇八子胤禩一直被打压,这三个明显不具备继位资格。皇六子、皇十一子已死。老五、老七、老十二这三个一直淡泊名利,没参与什么政治斗争,也没啥势力,康熙晚年没给他们安排过什么政务活动,不可能被康熙列入候选范围。剩下的被封贝勒以上爵位的皇子还有老三、老四、老九、老十、老十三和老十四。

其中,老三胤祉跟太子关系好,一直被视为太子党成员。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专门把他从北京招到行在,说:“胤祉平日与胤礽甚相亲穆,所以找胤祉来者,因有所质问。”后来他举报胤禔厌胜,也算是坐实了支持胤礽。胤祉汉文学修养很高,还喜欢研究历法,主编了《古今图书集成》,跟汉族知识分子关系融洽,但在军政圈子里边没啥势力。以康熙的执政思路,不大可能选一个汉化程度高、文人气质重的儿子继位。康熙晚年,一直在安排他编书,有时也会派胤祉和皇四子胤禛参与各种重要政治活动,但一般都是以胤禛为主、胤祉为辅。老三落到了老四后边,不像是要让胤祉继位的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