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两个中外艺术收藏家的别样人生(1)

书名:历史的隐秘角落本章字数:3116

我在美国东部的佛蒙特大学工作时,在一次系里的派对上,德国籍教授迈克尔告诉我:比邻佛蒙特州边境的马萨诸塞州一个小镇上,有一座非常好的艺术类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西方绘画,其中一批印象派画作使该馆成为印象派藏画的重镇。连很多法国人都慕名从欧洲跑来美国这个新英格兰小镇,以求亲眼领略他们同胞的作品。我对迈克尔的话半信半疑,一来他本人还没去过,也只是道听途说;二来我这些年跑了许多艺术博物馆,所有重量级的馆所无一例外都在大城市。不过怀疑归怀疑,我还是在一个晴朗的暮春上午,携太太驱车向南,沿着七号公路经行风景开阔美丽的香泊林湖岸,行驶三个多小时后,来到那个叫威廉姆斯的小镇,找到了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艺术中心。

这座免费开放的私人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浓荫环绕的草坡上,是一组约三层楼高的方形建筑,外表为大块的欧洲灰,气质优雅不凡。因位置偏僻,参观者很少。因此,当我发现自己突然置身在透纳、康斯坦布尔、庚斯博罗、达维德、柯罗、米勒等大师的真迹之间时,很容易就进入灵魂出窍之后的梦游。要想细述我的全部观感恐非易事,也偏离了本文的原意,我在此仅简略写出在印象画派展厅的体味:

音乐响起时,我正置身于一间位于顶楼的大展厅,天花板是大玻璃穹顶,所以室内光线很好,洁白的大厅四壁上,环列着印象派巨匠们的作品。音乐来自一支义务演出的小型室内乐团,他们是镇上威廉姆斯学院音乐系师生,小乐队和人数寥寥的听众,使得阔大的原木色地板厅面更显得空空荡荡。乐音在大厅回荡,依稀记得是威瓦尔第的《四季》。我没有同太太一起坐听演奏,而是面壁而游,在莫奈的小桥与教堂、德加的舞娘、雷诺阿的仕女、马奈的贵妇人、高更的塔希提土著少女、毕沙罗的村庄和堤岸、卡萨特的母与女之间静静地徘徊。偶尔,我回头望望大厅中央那正在演和听的一小群人,阳光之瀑自玻璃穹顶轻泻而下,刚好笼罩了他们。抬头望去,几缕白云正从大厅上空那一方蓝天之上飘过。那个时刻,成了我的极品人生体验之一。

斯特林·克拉克是美国缝纫机巨头胜家公司的继承人之一。他在继承了祖父惊人家产的同时,也遗传了父母艺术收藏和赞助艺术的爱好。克拉克毕业于耶鲁大学,1910年赴巴黎定居,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法国女话剧演员弗朗辛。这一对有着同好的夫妇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收藏生涯,藏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的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德国的油画,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绘画,以及雕塑、陶瓷、银器、版画、绘画和油画等艺术品。其中一大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特别是雷诺阿的不少上乘之作,成了克拉克收藏品中的镇馆之宝。在克拉克去世的前一年,即1955年,以他们夫妇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博物馆在新英格兰风景如画的小镇——威廉姆斯镇,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座艺术博物馆的魅力让我着迷,我在离开佛蒙特州前,竟又两次专程驱车数小时前往,就是为了在那些不朽的名画前多流连片刻,并尽可能多地拍下它们,再一一告别。我当时以为,克拉克这个姓氏连同它带给我的所有美好感受,都将成为过去完成时。

数年后,已经回国的我,病休在家时偶然看到一部电视纪录片《穿越陕甘》,讲述在一百余年前的1908年,一个叫克拉克的美国人,自费组织了一个科学考察队,对中国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以及山西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并于1912年出版了一本叫作《穿越陕甘》的书,其中用大量照片记录了沿途的人文和风光。此书不但有详尽的描述,还有照片和重要地点的绘画,包括长城、丝绸之路、庙宇、修道院和窑洞。通过对地理学、动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考察,记录了历史、经济、建筑和农业等详细内容,是了解百年前中国西部的一部难得史料。

当时的中国正值动荡不已的时期,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那一年相继辞世,中国的封建帝制正在走向灭亡。由于在兰州附近克拉克考察队的一名测量队员被当地村民打死,导致整个考察活动提前结束。当地官员调查的结果是,老百姓追赶一头惊牛,那个队员以为要杀他,就竭力逃跑,却不慎跌下悬崖而死。也有传言说,当地大旱,百姓认为是这个外国人的测量行为激怒了老天爷,所以就杀了他。

一百年后的2008年,一位中国摄影师根据百年前克拉克考察队所拍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城镇村庄等历史照片,寻找到拍摄地点并在相应机位复拍,用镜头捕捉百年来的变迁,以此向百年前克拉克考察队穿越陕甘的壮举致敬。

我一边看着《穿越陕甘》专题节目,一边立刻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后来翻阅时,发现这本由克拉克和他的同行者索尔比合写的、较为学究气的科学考察记录中,也不乏很多优美的文字。摘录两小段于下:

在夏季,漂亮的金莺习惯栖息于平原和山麓的树林里,也敢于在人类聚居区附近的庙宇院落中筑巢。金莺悬垂的鸟巢高高地筑在树上,位于柔软枝条的一头,这样就能免于受到小男孩或者猫的攻击。

在高大山岭间遍布砾石的山谷中,可以听到非同寻常的朱鹭飞过河流时发出的哀伤鸣叫……

可惜,百年后,我坐车经行八百里秦川的原野河流时,几乎没有再听到那些鸟儿们的鸣啭了。

回到话头吧,纪录片《穿越陕甘》的结尾,叙述者似乎不经意地提到,克拉克后来在美国建立了一座艺术博物馆,我才惊醒:这个百年前穿越中国陕甘的探险家克拉克,就是我在美国曾经三度拜访的克拉克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至此,我算是了解了这位大收藏家在开始他的收藏生涯之前,与中国相关的一段生活轨迹。

无独有偶,与纪录片《穿越陕甘》在同一时间段穿插播出的,是纪录片《发现甲骨文》,它让我记住了与克拉克曾经同处一个时代的中国文物收藏和鉴赏家——王懿荣,他是晚清金石学家、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

王懿荣,出生于清代山东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家族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官宦世家,先后出过多个封疆大吏、翰林和进士,其先祖中多有博闻经史、精研学问并有著作传世者。但在他五岁时,因为任山西巡抚的爷爷王兆琛获罪革职,被抄没家产并遣戍新疆,王氏一族于是迅速衰败,从显赫的名门望族一落千丈而沦为贫苦寒门,以至于他爷爷辞世二十年后才得以归葬故里。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精英家族的故事,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会有似曾相识感。高鹗在续补的结尾,写贾府后代在寒窗苦读后,科举及第重新显贵发达,由兰桂齐芳而实现家道复兴的梦想。高鹗笔下的《红楼梦》结局,被认为降低了曹雪芹原拟的结局“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思想意境。但中国社会的现实与主流价值观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那就是:通过个人奋斗挤进体制内,也就是官场,进而实现或者猥琐或者崇高的自我抱负,蝇营狗苟或匡扶社稷。舍此之外,别无他途。当官的虽然时时有可能惨被清零,就像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府,或现实中的王懿荣家族,但如果不当官,那你就一定是个零。

因此,王懿荣家族的复兴之路,在帝制时代,也就只能借助国家官吏选拔制度,走科举一途了。好在诗书世泽的王家人,读起书来个个都不含糊,他的爸爸在家庭变故后不久,就中了道光年间的拔贡,即由地方官府推荐进入国子监而成为国家干部储备人才,后来赴四川为官。而天资聪颖的王懿荣,也许是读书的兴趣太过广泛,在科举考试之路上竟是屡遭挫折,仅乡试他就参加了八次,经过十七年的努力,才中了举人。想想范进中举后的发疯,也可以理解了。所幸王懿荣次年即得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最后出任国子监祭酒。他的另一个头衔,是南书房行走,即光绪皇帝的秘书兼文学侍从,这个头衔足以证明王懿荣学识渊博、时名之盛。

王懿荣酷爱文物古籍,尤其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他足迹遍及各省,“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他重视收藏,有着极高的文物鉴赏能力,是当时京师非常知名的金石专家,就连北京琉璃厂古玩店的商贾都常常向他请教。他撰写的《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多本著作,确立了其著名金石文字专家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