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九、在明城墙上与西安对话(2)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本章字数:2988

这座城墙从明代保留至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无缺的古城墙。这些明代的青砖,经历了多场战争,幸存下来实在不容易。钟楼、鼓楼,也都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不是今天的人新建的。在许多文人心目中,这座古城,“任踏一砖,即疑为秦;偶拾一瓦,又疑为汉”。甚至有人说,就连长安的灰尘,也可能是五千多年的故物。你们相信吗?

接着往下读:

三千年的文化,十一个皇朝的建都,特别是周、秦、汉、唐的鼎盛,使这八百里秦川的一草一木,无不受到古文化的熏染,只要掘地三尺,随处可以得到震惊世界的宝物。只要翻开全唐诗,每一位诗人,无不受到关中古迹的启迪,历代有多少政治家、天文地理家、文学家在这里生活过,他们无不与西安风光有着血肉的联系……

西安的风景名胜古迹何止几百处,这些风景名胜处均以历史

上的人事为其中心,如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是由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姜寨母系氏族村落遗址,鸿门宴遗址,周、秦、汉、唐皇朝离宫遗址,华清池温泉等处组合而成。在这里人们可以想象中国最霸悍的皇帝埋在这里。华清宫里曾经住过中国最美的女子。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与长生殿的此恨绵绵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灞桥雪柳中,在鼙鼓声中,在兵马俑的金甲闪烁中,演变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这两段文字概括性很强,把我们这几天走过、看过的不少地方都概括在内了。其中有一句很有表现力,你们觉得我说的是哪一句?对,最后一句的表现力很强。作者把鸿门宴跟长生殿放在一起,还有灞桥、兵马俑也放在一起了,把秦汉和唐串在了一起。鸿门宴、长生殿、灞桥的雪柳和兵马俑的金甲,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这样一个长句,读起来并不觉得累,作者确实有相当强的驾驭白话的能力。

你们都会背诵杜牧的《阿房宫赋》,我们接着读下面一段,看看周素子文章中的阿房宫——

西安西郊有秦代的阿房宫遗址,据《三辅旧事》所载“唐初李世民曾屯兵阿城”,可见唐时还有城垣,至今在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还清晰可见高二十米的秦始皇上天台遗址和占地二十六万平方米的“阿房宫前殿夯土台”,楚人一炬后的焦土,规划上将建秦代博物馆,这虽是“残民以逞”的见证,但也是民族文化的见证。

并准备将汉代博物馆建立在西安西门的未央宫遗址上,唐代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将以大明宫遗址为其基础,还有工艺美术品博物馆和长安诗赋馆的待建。

诚然,西安是一块圣地,一块宝地。一座崭新而又古趣盎然的既古又新的所在地。

周素子这篇文章是怎么开头的?“走在关中的黄土高原上”。第二段开始转到“踏上西安”,读到这里,你们有没有觉得她写这么多的西安见闻,有点精疲力尽、写不下去的感觉?没有。作者游刃有余,写得很闲。文章最怕“忙”,最怕写得忙乱。闲,就是从容不迫,有话说,不觉得累赘。

从这里起,她的文章要往文学的方向去了。她写完“一座崭新而又古趣盎然的既古又新的所在地”之后,似乎可以结束了。如果你们来写的话,在这句话之后你们还能写什么?“既古又新”都已经写了,这不是写完了吗?没想到她突然转了一下,我们接着往下看:

游人若在三月份到西安去,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关中的春天比江南来得早,来得浓烈。好像在“堇荼如饴”的原野上,春色铺天盖地而来,似在和脂肪搅拌的泥土里,能听到庄稼拔节的声音,农舍墙头探出火一般的桃花,雪一般的杏花。受过美人鉴赏的骊山杜鹃花、海棠花,更早已喧闹枝头。一种蒸腾的春酣,熏染着游人,有敞襟、浮大白的豪爽气!回顾江南的春色,纤弱柔和,它似乎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渗透在水边、田野、山间。

周素子的笔锋转了,她是用什么方式转过来的?用的是假设。“游人若在三月份到西安去”,她用时间宕开一笔,借了一句前面已经引用过的《诗经》的句子“堇荼如饴”。这句诗在前面使用过,这里再一次出现,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连接。与前面又连接起来了,前面引用的是“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两句,这里只有一句“堇荼如饴”。这是《诗经·大雅·绵》中的诗句,意思是岐周原野如此肥美,连苦菜都像糖类。接着在这“堇荼如饴”的原野上,她想到的不仅是春天,还想到了唐代的杨贵妃,“受过美人鉴赏的骊山杜鹃花、海棠花,更早已喧闹枝头”,桃花、杏花也都在农家的墙头探出来了。这个时候,你们会想到哪句古诗?“一枝红杏出墙来”。她用的是白话,她用非常平淡的句子把春天写出来了,这是西安的春天,这句古诗就藏在她的白话背后。接着,她开始回顾江南的春色。江南的春色是怎么样的?江南的春色纤弱柔和,“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渗透在水边、田野、山间。”

接下来一段,你们觉得作者是靠哪一个词转过来的?

《诗经》中有一首“秦风”,最为空灵,写的是秦中的地理古貌:“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好一派江河交叉的水乡泽国景色,与今日于黄土高原的西安相比,纯属两种风情。西安附近的曲江池,在秦汉之际是“其水曲折,有广陵之江”,到了隋唐,这里已有了七十万平方米的水面。杜诗描述终南山下的渼陂用了“波涛万顷”“恶风白浪”等词句,这是关中草木丰茂的历史渊源吧!

她说《诗经》中的《秦风》最为空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她靠哪个词转到“蒹葭”上来的?前面一段结束时她想到了江南的春天,讲到三个词:水边、田野、山间,她为什么跳跃得这么快?一下子跳到“蒹葭”?因为“水边”这个词,使她想到了“蒹葭”,“蒹葭萋萋”的后面是“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她从江南的水边,那种悄悄的、小心翼翼的春天转过来,转到了《蒹葭》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写的是关中,写的正是西安附近的曲江池一带,都是有水的地方。这个地方在隋唐时有七十多万平方米的水面,杜甫就写过几首关于曲江的诗。

这篇文章收尾时,作者几乎把黄土高原写成跟她的故乡江南一样美:

关中春早,有其地理上的因素:它的温度得自地下温泉的热浪,光是华清池,它分别从四个泉眼涌出,每小时流量一百二十五吨,源远流长,从上古开始流淌至今,而汤峪的温泉更从六个泉眼自秦岭北坡涌向八百里秦川,水温高达六十三度,每当春日桃花满枝时,据说水质最佳,人们素称之“桃花水”,给予它以迷人的色彩。在大雁塔下的广袤地带,泉眼就像蜂窝般密集,几千年、几百年,蒸腾的热流在渭河盆地氤氲,糅合着桃花、牡丹、芙蓉、杨柳的色彩与芬芳,在这万紫千红中隐藏着蒹葭之谜……无怪乎关中的水木如此勃发,灿烂的古文化原来是十一朝春色的凝聚。

结束这句真是美啊!“无怪乎关中的水木如此勃发,灿烂的古文化原来是十一朝春色的凝聚。”水木的勃发、十一朝春色的凝聚、灿烂的古文化,周素子的《西安见闻畅想》从所见所闻到自由畅想,不断地在《诗经》的文学源流中汲取灵气,一篇游记文字,既有纵深,又有厚度。她写“桃花水”,又连接着华清池温泉那些泉眼。“十一朝春色的凝聚”回应了“常使我们引为民族骄傲的‘十一朝古都’”。也有人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尤其西安人喜欢这样说。就像南京,通常说六朝古都,但也有人说是十朝都会,这就看你怎么算了,是否把有些不是很重要的或者时间很短的政权也算在内。

“灿烂的古文化原来是十一朝春色的凝聚”,这个地方有水、有花木,水木如此勃发,而且有最佳的“桃花水”。作者通过“在大雁塔下的广袤地带,泉眼就像蜂窝般密集”这句把华清池的泉水和大雁塔连在了一起。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来西安,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还是称其为长安。下面,我们读他的《长安剪影》。一开头,他就想到了杜甫的诗,他进西安前,一路读着杜甫有关长安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