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书院教育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本章字数:2713

书院始于盛唐,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宋统一全国后,战乱渐平,民生安定,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但经历唐末五代战乱,官学多遭废坏,书院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北宋书院多为民办学馆,建于山林僻幽之所,后经朝廷赐额、赐田、赐书等,逐渐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书院聘请学者讲学,学生分斋习读,书院供给住宿、饮食,采用积分制考核学生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的书院大都是著名学者讲学聚居之地,有名的书院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教育水平。

北宋仁宗后,官学盛行,书院教育呈现出衰落趋势。南宋时期,由于朝廷大力提倡理学家讲学活动,书院又进入复兴阶段。北宋大部分著名书院得以恢复和重建,浙江、福建、安徽等地新建了大量书院,甚至连偏远地区,如黎州,也建了玉渊书院。同时,书院制度进一步完善,朱熹亲手拟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书院教育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理宗以后,随着程朱学派被官方正统化,各地官员纷纷仿效理学家建立书院,书院教育进入鼎盛时期。

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世称“北宋四大书院”。南宋比较有名的四大书院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除此之外,石鼓、茅山、华林、雷塘等书院也是比较著名的书院。

(一)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唐代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隐居苦读,养一白鹿跟随自娱,白鹿十分驯服,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李渤被称为白鹿先生,其居住地也被称为白鹿洞,书院因此而得名。南唐升元年间于此建学馆,置田产,供各方来学者,称“白鹿国庠”。宋太祖开宝九年于此建书院。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国子监印本九经,供士子学习。真宗咸平五年,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及十大弟子像。孙琛在白鹿洞故址建学馆十余间,称为白鹿洞书堂。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重建书院,并亲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达到极盛。从唐末到宋初,在白鹿洞任教和就学的名人相当多,书院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二)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内,原为名儒戚同文旧居。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应天府曹诚在此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并将此学舍捐赠给政府,朝廷赐额“应天府书院”,由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主持。仁宗景祐二年,朝廷改书院为应天府官学,并给田十顷。著名的学者韦不伐、范仲淹、石曼卿、王洙等先后主持书院教席,四方学者辐辏其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钦宗靖康元年,书院毁于战火。

(三)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湖南善化县西岳麓山下。唐末五代,僧人智睿曾在此办学。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五间、书斋五十二间。真宗咸平二年,知州李允则又加扩充,学生达六十余人,赐予国子监印本九经等书。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岳麓书院”匾额。南宋后,书院被多次重修与扩建,张栻、陈傅良等曾撰《岳麓书院记》。光宗绍熙五年,朱熹任潭州知府,再次重建书院,并亲自到书院讲学。书院得到了官方的诸多支持,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岳麓书院在传播儒家思想、砥砺社会风气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南宋末年,元兵攻取潭州之时,书院师生誓死守城,死节者甚众,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五代后周时建。宋太宗至道二年,朝廷赐其“太室书院”匾额,并赐印本九经等书。仁宗景祐二年官方重修了书院,并改其名为“嵩阳书院”,赐学田一顷。书院初建之时,影响颇大,程颢、程颐曾先后讲学于此,南宋时期渐渐无闻。

(五)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北二里石鼓山下,旧为寻真观。唐宪宗时李宽曾读书于此。宋太宗至道三年李士真曾向郡守申请,在李宽秀才居住旧址,创建书院。仁宗景祐二年,朝廷赐其“石鼓书院”额匾。南宋理宗赐书院学田三百五十亩。

综观两宋的书院教育,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颇具特色。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既有官府资助,也在民间筹集,学田收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南宋先后三次增置学田,书院总共拥有学田一千八百七十亩。绍熙五年,官府一次拨给岳麓书院学田五十顷,书院学生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而浙东一带的富庶地区,常有富人或巨商赞助书院,东阳郭氏累代出资创办书院,拨良田数百亩用于养士,其子孙后代先后设立了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和南湖书院。这些私人捐款的书院内部设施十分完善,办学条件也很优越。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领导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他们既是主要教学者,又是最高管理者,往往都由著名学者来担任。南宋时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内部设施的完善,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也相应增加,有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等协助管理,其名目有十余种之多。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增加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现。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都能前来听讲、求教。例如白鹿洞书院曾拨出一笔专款,用来接待四方来求学的人,并有专人负责招待。书院在教学人员上也不限于自身已有的教员,还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执教。

讲会是书院首创的重大教学和研究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学术研讨会极为相似。首开讲会先河的是朱熹,淳熙八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演讲的题目是《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会完毕,朱熹大为折服,遂将陆所讲内容刻石于院门,从而为不同学术流派的兼容并蓄树立了典范。鹅湖书院曾同时邀请朱熹和陆九渊来讲学,二人观点对立,辩论相当激烈,史称“鹅湖之会”。在书院讲会期间,除了学者之间的辩论,学生也可以质疑问难。开办讲会,既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又促进不同思想的活跃和交流,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对两宋时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借鉴。

第四,书院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在书院中,学生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独立思考,因而书院十分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书院还要求学生提出疑问,慎思博文。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要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因此,书院的管理侧重于启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少有禁戒惩治的规章,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之,宋代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范围,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