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该怎么办

书名:托尔斯泰本章字数:1930

1881年秋,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托尔斯泰一家搬到了莫斯科。索菲亚经常带着女儿参加舞会和演奏会,享受奢靡的城市生活,而托尔斯泰却穿着农民的羊皮外套,去山里砍树。

有一天,莫斯科市里展开了“贫民调查”,调查莫斯科有多少贫困人口,以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参与了这项调查的托尔斯泰非常心痛,看到贫穷的人蜷缩在黑漆漆的洞穴一样的房间里挨饿,见不到一丝阳光,他伤心地哭喊起来:

“人怎么能如此悲惨地活着呢?!”

可同情心并不能解决穷人的饥饿和贫困,慈善团体发放的救助金也无法解决贫困。

只要有无视国民痛苦的沙皇,只要有花钱如流水的贵族,只要有鞭笞农民的地主,贫苦的人会一直存在。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想让贫苦的人越来越少,就必须改变社会制度。

就像军人拿着武器战斗一样,托尔斯泰拿起笔继续写作。他通过作品《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表达贵族也应该流着汗工作的主张,他还指出不懂得用爱去管理国民的沙皇也有错。

沙皇和贵族看了这本书被气得火冒三丈,他们禁止在俄国销售这本书。而在国外这本书大受欢迎,很快就销售一空,托尔斯泰的名声传遍美国,也传遍了亚洲。

有一段时间,托尔斯泰因为大哥的去世悲痛不已。他为了平复内心的悲痛,努力逼自己去读书,听音乐,可还是很悲痛。

当时,让托尔斯泰的心平静下来的是劳动。他发现只有在汗流浃背工作的时候,才会忘记一切悲伤和痛苦。

托尔斯泰很想成为真正的农民。他摒弃贵族的生活习惯,像农民一样干活儿,像农民一样吃粗茶淡饭。他亲自动手给自己做了一双长靴,还学会了使用锯子和刨子,把摇摇欲坠的仓库修建得结结实实。他还戒掉了烟酒,甚至觉得狩猎是一种奢侈生活,也不再狩猎了……他回家乡度过的时光越来越多。

托尔斯泰与农民一起干活儿,一起生活,一起交谈。农民的语气有时像牛吃草一样缓慢,有时像夏季的雷阵雨一样畅快。农民的语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青草的气息、风的气息。

托尔斯泰模仿农民的语气,创作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傻瓜伊万》。童话中的傻瓜伊万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没有任何贪欲。如果大哥向他要粮食,他会说“啊,好的,都拿走吧,我再去收就好了”。如果二哥向他要钱,他会说“啊,好的,都拿走吧,我再去赚就好了”。即使恶魔想让伊万兄弟吵架,也每次都会因为伊万善良的品性而失败。

也许善良不贪心的傻瓜伊万就是托尔斯泰一心想成为的人,因为傻瓜伊万也是一个像苏塔耶夫一样,懂得去实践爱的人。

托尔斯泰把自己从苏塔耶夫身上所学到的实践的爱分享给了更多的人。人们在莫斯科附近组建了“托尔斯泰村”,一起汗流浃背地工作,一起分享劳动成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把托尔斯泰当作自己的老师去跟随。

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亚却对不写小说、整日“不务正业”的他越来越不满。在她眼中,小说家的名声远比社会工作者的名声重要得多。因此,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某一年,俄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整个夏天都没有下雨,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好不容易收获的一点儿粮食全都上交给了贵族,农民们整日食不果腹,被饿死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农民被迫抛弃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过上了漂泊的生活。

托尔斯泰搭建了免费的供餐点,为农民分发食物,于是人们纷纷给托尔斯泰捐赠金钱、粮食、衣物等。托尔斯泰领导的助农运动很快就传播到俄国的各个角落,甚至传到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人也送来了大量的粮食。

俄国政府不想让别的国家知道自己国家的农民正在挨饿,可因为托尔斯泰的助农运动,俄国的悲惨现状传到了其他国家,这让托尔斯泰成了政府的眼中钉。

托尔斯泰越来越不明白国家到底是什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饿死,政府却束手无策,只是漠然地袖手旁观。托尔斯泰重新拿起了笔,他写道:人们挨饿的原因不是干旱,而是政府的无所作为,是用暴力统治国民的国家。

心存信仰的托尔斯泰还批判了只知道用嘴空喊爱的俄国教会,他用笔告诉大家,真正的信仰是要去实践爱,去军队拿起枪战斗并不是实践爱,而是违背“爱”和“和平”精神的做法。

很多青年人读了托尔斯泰的文章,开始拒绝去参军。出现了数千名反仪式派教徒拒绝参军的事件,这在整个俄国闹得沸沸扬扬。宣扬其“为灵魂做斗争的人”的反仪式派,是俄国正教会里分离出来的一支派系。

俄国政府把反仪式派的人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没有分给他们耕地,也禁止他们相互联系。既不能种地,也没有其他能够挣钱的途径,这些人根本无法生活。反仪式派的人们决定去国外生活,但这么多的人,需要很大一笔钱。托尔斯泰很想帮助他们,于是匆匆完成了很久以前计划的小说《复活》,把出版后获得的钱全部送给了反仪式派的人。在托尔斯泰的帮助下,七千多人移居到了加拿大。

在小说《复活》中,有一个在监狱里做礼拜的场面。俄国教会认为那个场面是在嘲笑教会,宣告将托尔斯泰破门。人们纷纷给托尔斯泰寄去安慰的信件和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