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天运(2)

书名:庄子本章字数:2464

【原文】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译文】

孔子西游到卫国,颜渊问太师金说:“您认为我老师此次出行将会怎么样?”

太师金说:“可怜啊,你的老师要陷入困境了!”

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祭祀用的草狗在没有献祭的时候,盛装于竹筐,覆盖着绣巾,主持祭祀的尸祝沐浴斋戒后奉献。一旦献祭完毕,路人对其任意践踏,割草的人拿去当柴火烧。要是有人再把它盛入竹筐,盖上绣巾,视为珍爱之物而形影不离地带着,那人即使不招来噩梦,也会被鬼魔所惊吓。现在您的老师也是搜罗了先王已经使用过的草狗,聚集弟子而形影不离地带着它。所以在宋国受伐树之辱,受困于卫国,不得志于宋、卫等国,这不正是他的噩梦吗?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不得饮食,几乎丢掉性命,这不正是招来的惊吓吗?水上通行莫过于用船,陆上行走莫过于用车。因为船能在水上运行,而把它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一辈子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不就像水和陆地吗?周和鲁不就像船和车吗?现在试图将周代的制度推行到鲁国去,就像行船于陆地上,劳而无功,自身还要遭殃。他不懂得能够应变自然,可以四通八达。你难道没有见过桔槔吗?人一拉它就垂下,松开手它就升起。它是被人牵引的,而不是牵引人的,所以它无论是下还是上都不会得罪人。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可贵的不是因为它们彼此相同,可贵之处在于它们都能使天下太平。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就好像柤梨橘柚啊!味道虽然各不相同却都非常可口。

所以,礼义法度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现在如果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会咬破扯碎,全部丢弃而后快。观察古今的不同,就像猿猴不同于周公一样。西施心痛,皱着眉头,邻里的丑女看见了觉得很美,于是也捂着心口皱起眉头。邻里的富人看见了,关紧大门而不出;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她知道皱着眉头美,却不知皱眉为什么美。可惜啊,你的老师要陷入困境了!”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译文】

孔子五十一岁了不懂得大道,于是南往沛地拜见老子。老子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也学到大道了吗?”孔子说:“还没有学到。”老子说:“你是从何处寻求大道的呢?”孔子说:“我求之于制度名数,五年了还没有学到道。”老子说:“你又从何处寻求大道呢?”孔子说:“我求之于阴阳,十二年了还没有学到。”老子说:“是的。假使道可以奉献,人臣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君主的;假使道可以奉献,人们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双亲的;假使道可以告诉人,人们没有不把它告诉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给予人,人们没有不把它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这没有其他别的原因,而是自己内心没有接受大道的真意,道无法留在心中,自内流露到外的德行如果不合于道,就不能被外方接受。出自内心的感悟,而不为外界所接受,圣人便不出教;由外入内的东西,如果不合于自己的主意,圣人便不藏道。名誉,是天下共用的器具,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小住而不可久居,否则看到的人就会予以指责。古时候的至人,借道于仁,寄居于义,以遨游于逍遥的境地,饮食只求苟且简略,立身于自给自足的园圃。逍遥,可以无为;粗简,容易养活;不贷,无须施与。古时候称这为采真之游。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出让利禄;以荣显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出让名誉;热衷于权势的,便不会给人权柄。掌握这些便恐惧,舍弃这些则悲伤,对上述利害毫无觉察,而是一味地注视着不断追求的权势名利,这是上天刑戮之民。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者都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只有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停滞的人才能运用。所以说,治理百姓,必先端正自己。如果内心不以此为然,天道的大门就不会对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