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自寻出路遂心愿
孟玉楼的自我解放
【导读】
上一讲讲孟玉楼婚前冲破张四舅阻拦,终于如愿嫁入了西门府。婚后与府主和其他妻妾相处的过程中,坚持不卑不亢、不争不让、见好就收、少刚多柔的处世态度,与周围的人关系都非常融洽,包括最刁钻的潘金莲,孟玉楼也能和她成为好姐妹,两个人经常手拉手在西门府里走来走去。书里刻画的孟玉楼的形象,和吴月娘有区别,和潘金莲、李瓶儿、李娇儿、孙雪娥也都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孟玉楼这个角色体现出一种自我解放的精神。怎么回事呢?请看本讲内容。
孟玉楼这个角色的塑造还是很有特色的,她和吴月娘有某些共同点,比如她们对封建礼教当中一些基本规范,对当时社会上的公序良俗,都是能够守住的,孟玉楼不和别的男性乱来。她是西门庆明媒正娶的小老婆,对其他男性是防范的。但是,吴月娘和孟玉楼有很重大的区别。吴月娘坚守封建礼教的核心价值,比如女子要三从四德,婚姻上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棒槌抱着走”,所谓一鞍一马,从一而终。所以西门庆死后,吴月娘就坚持为他守节,好好把儿子孝哥儿带大。孝哥儿出生的时候,恰是西门庆咽气的时候,这种儿子一般叫作墓生子或者叫遗腹子。吴月娘很明确她今后的人生就是要守着这个家,守着孝哥儿,为西门庆守节到底。孟玉楼不一样,她的第一个丈夫是姓杨的布商,丈夫死了以后,她就决定解放自己,主动谋求改嫁。当时还遇到了阻力,张四舅出来阻拦,可是孟玉楼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个时候薛嫂是媒婆,孟玉楼就要求薛嫂安排西门庆过来一趟,两人见见面,当然西门庆也很愿意去看看孟玉楼长什么样,当时就是一种双向选择。这个描写很重要,因为那个时候的妇女不管是初嫁也好,改嫁也好,往往是由父母、家长或者媒婆包办,女子最后嫁了一个什么样的丈夫,要进了洞房,对方把盖头掀开才能知道。可书里孟玉楼一出场,就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女子在寻觅配偶上有自主性,她要求先过目,满意了,再往下进行。
孟玉楼和西门庆见面以后,彼此都很满意,所以,她就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西门庆。张四舅想方设法阻拦,列出四条理由吓唬她,都被她一一驳回。孟玉楼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西门庆,但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西门庆就死掉了,她又守寡了。一开始她和吴月娘一同为西门庆守节。
20世纪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之节烈观》。过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节烈,青春女性死了丈夫以后就要守寡到底,而她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性与爱的渴求,这种制度、这种礼教要求她们压抑,甚至消灭自己内心合理的欲望,是惨无人道的。所以,贞节牌坊表面上是表彰那些为死去的丈夫守节的贞洁烈妇,实际上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标志着一个青春女性健康的、合理的对爱和性的欲望被惨痛地压抑下去所形成的一个悲剧结局。所以,要求女子不能改嫁是一种反人道的道德规范。
到了明代,到了《金瓶梅》所描述的人文环境里面,就出现了一些像孟玉楼这样的女子,她们并不完全颠覆封建礼教,但是她们死了丈夫以后,是守节到底,还是改嫁前进?她们选择了后者。那个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流通性的增加,以及很多冲击封建礼教的新的思想的滋生,社会妇女改嫁成了一桩比较常见的事情。不像更早的时候,一个妇女不守寡,不守节,去改嫁,会被认为大逆不道,被人耻笑。到了《金瓶梅》所描写的历史时期,女子改嫁会有争议,社会上会有不同的议论声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孟玉楼就是在明代晚期出现的这样一个懂得把握自己命运、自己解放自己的女性。
如果不自己解放自己,就被封建礼教禁锢住了。西门庆死了,孟玉楼该怎么办?跟着吴月娘为他守节到底,做一个节妇?当时孟玉楼三十七岁,还是一个生理上、心理上都有着健康的正当的需求的青年女性,所以,她就勇于在关键时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西门庆死后一年多,到了清明节,吴月娘和孟玉楼、吴大舅、小玉,奶妈抱着孝哥儿,还有几个小厮到郊外给西门庆扫墓。清明扫墓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民俗,这一天人们不但会到郊外去扫墓,同时因为清明时节正值春天,地上的庄稼都长出来了,树上的叶子都绿油油的了,所以清明的扫墓活动实际上也形成一种踏青、春游的活动,这一天城郊很多地方就会呈现出人来人往、很繁华、很热闹的场面。这段文字中就有很多那个时代清明节民俗风光的描绘,“三月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只见那随路上坟游玩的王孙士女,花红柳绿,闹闹喧喧,不知有多少”。当时算是风和日暖,人们寻芳问景,非常热闹。
吴月娘他们给西门庆上坟,烧纸,扫完墓回程的时候路过永福寺,在寺庙发生的一些事情后面会详细讲,又往十里长堤杏花村酒楼去,到了一个高阜,小厮已经在那儿设好桌席等候。他们就坐在那儿休息,饮酒,吃东西。这个时候就看见“楼下香车绣毂往来,人烟喧杂”,车马洪雷,笙歌鼎沸,还有人在那儿表演马术和杂技。那种节日,那种场合,很多茶楼、酒肆经常人满为患,而且还会有很多临时摊位,密密麻麻,更会有很多戏曲表演,说书的、唱曲儿的以及玩杂耍的。
有那种专门靠表演杂技谋生的杂技班子的人,也有一些业余表演的人。业余表演的人在那儿表演并不是图钱,他本身可能还挺有钱的,只是喜欢借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某种才能,其中就有知县儿子李衙内,名叫李拱璧,三十出头,是一个读书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谋求官职。实际上他“懒习诗书,专好鹰犬走马,打球蹴踘”,人家把他叫作“李棍子”。李衙内当天的穿戴非常引人注目,“一弄儿轻罗软滑衣裳,头戴金顶缠棕小帽,脚踏乾黄靴”。他在杏花村大酒楼底下先和众人围观那些职业杂技演员的种种表演,然后他自己也露一手。在那样一个清明扫墓、踏青游春的日子,在高阜上享用酒馔的孟玉楼就注意到了青年男子李拱璧,并对他有了好感,因为李拱璧也属于西门庆那种有阳刚之气的强壮男子。李拱璧也注意到了高阜上天空下席面上坐着的两个穿着白孝衣的妇女,其中一个长挑身材,瓜子面皮。虽然当时两个人隔得比较远,可是四目相对,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扫墓踏青回到家里以后,有一天官媒陶妈妈出现在西门府。当时社会上有两种媒婆,一种是官媒婆,一种是民间的媒婆。官媒婆是官方县衙门里面养着的一些妇女,专门为官员的子弟来说媒。民间的媒婆数量更多,民间媒婆说媒,只要是有主顾雇她说媒,任跟谁她都会去说。
那天官媒陶妈妈来到西门府,门上的小厮不让她进去,说府里面没人要出嫁,但是陶妈妈还是想方设法进到了府里面,而且见到了吴月娘。吴月娘很惊讶,陶妈妈怎么到西门府来?西门府里没有要出嫁的妇女。陶妈妈干脆说出实情,那天清明节在郊外,知县的儿子李衙内看上了西门家的妇人孟玉楼,所以现在就派她来做媒求婚。吴月娘说孟玉楼跟她在一起,这一年多都安安静静的,没听说她有嫁人的意思。不过吴月娘觉得还是找孟玉楼本人问一问比较好,于是把孟玉楼请来,问她,现在有个陶妈妈来给她做媒来了,李知县的儿子李衙内在清明节那天看见她了,知道她现在守寡,想把她娶走,这事问她怎么想。吴月娘当然希望孟玉楼断然拒绝,孟玉楼确实嘴上也说改嫁是不可能的事,她没有那个想法,但是这个时候孟玉楼脸红了,一直红到耳根。吴月娘也是个聪明人,就知道孟玉楼是“腊月里萝卜——动人心”。
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孟玉楼决定解放自己,因为她自己不解放自己的话就走不出去。她有几条理由。第一,她正当青春年华,虽然她比西门庆还大一点,但那个时候她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是一个很健康的、有性与爱的需求的女性,她觉得没有必要压抑自己,把青春岁月消耗在这么一个宅子里头,去为一个死去的西门庆守节。第二,她没有为西门庆生育,无儿无女。吴月娘倒是为西门庆生了一个孝哥儿,从理论上来说,孝哥儿是她们共同的儿子,但实际上,孝哥儿有亲生母亲吴月娘,孟玉楼只是一个小老婆,孝哥儿长大以后对他亲生母亲吴月娘肯定会很好,但未必能对孟玉楼好。第三,她痴痴地守在西门府干吗?碍于封建礼教的约束,碍于脸面吗?完全没有必要。她要勇敢地向吴月娘挑明自己的态度,争取自己下一段人生的幸福。
后来在跟吴月娘交谈的时候,孟玉楼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她打算改嫁。吴月娘自己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规范的人,她发誓要为西门庆守节到底。但是吴月娘也还是一个善良的、圆通的人,她知道孟玉楼动了芳心了,而且她也知道那天清明扫墓,孟玉楼在坡上享用酒馔时往下看,和李衙内四目相对,心里对李衙内是满意的。如果要阻拦孟玉楼改嫁,她恐怕阻拦不住,即使勉强阻拦住了,今后她们在一起生活的话,肯定不愉快。最后,吴月娘就做出决定,同意孟玉楼改嫁。
当然吴月娘也说了:“孟三姐,你好狠也!你去了,撇的奴孤另另独自一个,和谁做伴儿?”那个时候李娇儿已经回到丽春院,孙雪娥已经跟人私奔了,潘金莲也被吴月娘打发走,而且已经被武松杀死了。到孟玉楼要改嫁的时候,当时西门府守着的妻妾,只有吴月娘和孟玉楼两个人了。所以,吴月娘跟孟玉楼说这句话是出自真心。当然孟玉楼心里也酸酸的,两个人就拉着手哭了一回。
后来孟玉楼嫁给了李衙内,书里有一段写得很有意思,满街的人看见孟玉楼坐着轿子从西门府出来嫁给知县的儿子李衙内,就有议论了:“此是西门大官人第三娘子,嫁了知县相公儿子衙内,今日吉日良时娶过门。”那么有说好的,有说歹的。说好的人说:“当初西门大官人怎的为人做人,今日死了,止是他大娘子守寡正大,有儿子,房中搅不过这许多人来,都交各人前进,甚有张主。”你看这说好的,就说吴月娘这么做可以理解。那么说歹的,街谈巷议,指戳说道:“西门庆家小老婆,如今也嫁人了。当初这厮在日,专一违天害理,贪财好色,奸骗人家妻女。今日死了,老婆带的东西,嫁人的嫁人,拐带的拐带,养汉的养汉,做贼的做贼,都野鸡毛儿零挦了。常言三十年远报,而今眼下就报了。”“这厮”就是指西门庆了,持这种意见的人对西门庆很不客气。这就说明当时一个寡妇改嫁,舆论不一致了。在更早时期,对于寡妇改嫁,舆论基本趋于一致,都是不该的、不对的,都会一律予以谴责。但是,到了书里所写的明代社会,舆论就分岔了,有说好的,也有说歹的,有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