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篇 秦始皇本纪 是伟人也是暴君(1)
秦始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讲中国古代历史,谁都绕不开秦始皇。长久以来,史学家围绕秦始皇产生了无数的争议,有的夸他有雄才伟略,有的骂他残暴恶毒,针锋相对的观点常常让这个历史人物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都是今天人们了解秦始皇最重要的史料。
现在,我们就通过解读《秦始皇本纪》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把秦始皇这个历史“大IP”呈现给后人的。
逆天破局
秦国的王族公子子楚被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在邯郸,公子子楚和大商人吕不韦家的一名歌女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取名赵政。这男孩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嬴政刚一落生,马上就进入一种“打怪升级”的模式。在他走向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时时有险,处处有坑。
嬴政两岁时,秦国来攻打赵国,赵国要杀人质子楚。吕不韦赶紧保护子楚溜回了秦国,把赵姬和小嬴政抛弃在邯郸城。这母子俩在赵国东躲西藏,费了很大力气才保住了性命。
直到嬴政八岁的时候,子楚成了秦国的太子,才把这母子俩接回了秦国。
又过了五年,已经成为秦王的子楚去世,十三岁的嬴政作为已故秦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你可别以为嬴政当上了秦王就是人生赢家,他要想坐稳这个大王的宝座,起码还得连闯三关。
他要闯的第一关来自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 。自古以来,帝王之家的兄弟争位是家常便饭。不过,成 这个弟弟对嬴政的威胁却格外不容小觑:一来是成 太优秀,十几岁时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割了百里之地;二来成 是秦王子楚逃回秦国以后生的儿子,而秦国一直认为出生在赵国的嬴政身世可疑,不如成 血统纯正,甚至有人说嬴政的亲生父亲其实是相国吕不韦!
嬴政要闯的第二关在吕不韦这个“绯闻老爸”那里。
吕不韦是一手把子楚推上王位的“造王者”。子楚死后,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他不仅当了朝廷里最大的官——相国,还得到了新进秦王嬴政对他的尊称——“仲父”。
吕不韦独揽大权,根本不让嬴政主持朝廷里的事。嬴政年纪还小的时候,当然不计较这些,但等到他长大成熟的时候,能不忌讳吕不韦的所作所为吗?到那时,吕不韦能否乖乖地把权力交出来呢?
而最麻烦的是第三关。嬴政登基,他的母亲成了赵太后。赵太后年纪轻轻,宠幸一个叫嫪毐的人,还偷偷地生了两个孩子。嫪毐是个心术不正的人,仗着太后的势力封侯拜爵,平时连吕不韦都不放在眼里。嫪毐的野心也很大,妄图谋反,杀掉嬴政……
这三道关简直构成了一个人生的死局,可嬴政就是有逆天破局的本领。二十岁以后,从前一直在隐忍筹谋的嬴政逐渐使出了连环杀招:秦王政八年,成 率兵谋反,兵败身亡;九年,嫪毐谋反失败,党羽五千多人被诛杀,赵太后被幽禁;十年,相国吕不韦被罢官,罪名是与嫪毐谋反案勾连,后吕不韦服毒自杀。闯过这三关之后,嬴政终于将秦国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内。
一统天下
战国时代就像一场漫长的足球比赛,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只是欠缺临门一脚的绝妙机会。经过几代经营,嬴政终于成为终结这场“比赛”的最佳射手。
秦王嬴政总揽大权,朝中人才济济,文有李斯、尉缭运筹帷幄,武有王翦、桓 攻城略地。
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被俘称臣;十九年,灭赵,嬴政亲赴故乡邯郸,把小时候的仇家全部坑杀;二十一年,为报一年前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之仇,秦王派王翦攻破燕国都城,斩太子丹之首,燕王逃窜辽东;二十二年,秦将王贲引黄河水倒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破,魏灭;二十四年,经过数年的拉锯战,老将王翦终于打败楚国名将、项羽的祖父项燕,扑灭了楚国最后的反抗火焰;二十五年,平定辽东,逃亡的燕王被俘;二十六年,王贲灭齐。
十年弹指一挥间,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灰飞烟灭,天下归于一统。嬴政觉得自己的功绩千古无双,“王”这个称呼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他取古代“三皇五帝”的名号,自称“始皇帝”,从此,二世、三世,直到将秦朝的江山传至万世。
千秋秦制
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扫平分裂的历史终结者,更是一个开创者和缔造者,他创立的一些理念可以说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我们来看几件影响最深远的事情。
秦始皇废除分封,设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
虽然上古也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天下的诸侯都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天子一般做不了诸侯家的主。而诸侯家里有封地的贵族大夫,相当于一个个小独立王国的国王,诸侯也不能插手大夫的家事,这就是分封制。
在天子力量强大的时候,分封制是有好处的。这时的诸侯们都服从指挥,可以帮助天子守卫四方;但是天子家一旦衰败,诸侯们就开始互相争斗。春秋战国的乱世祸根就是分封制。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就是废除诸侯国,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也可以随时撤换,不像诸侯大夫那样代代相传。
郡县制能保证官员们都服从皇帝的命令,形成中央集权。从秦始皇开始,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几乎都是以中央集权的模式建立的。
古代没有电话,要让皇帝的命令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郡县,只能靠人来传信。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如果交通不行,那么皇帝用中央集权管理国家就是纸上谈兵了。
秦始皇为了实现中央集权管理,下令在全国修建驰道,就是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这些驰道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修,对道路的宽度都有规定。
秦始皇甚至还下令,统一车轱辘的宽度,以免马车太宽或太窄无法在驰道上通行。驰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官府的使者们就可以快速、通畅地在首都和郡县之间传递各种信息。如此一来,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皇帝的命令都能抵达全国。
秦始皇建好联系全国的交通网之后,下令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度,就是尺寸的长度;量,就是容器的大小;衡,就是砝码的重量。
战国时,每个国家规定的度量衡都不一样,所以各地用的砝码重量不同,比如秦国人如果把一斤粮食卖到国外去,可能在这个国家就不足一斤,而在另一个国家又超过了一斤。商人做买卖整天换算度量衡,非常麻烦。
另外,战国的几个国家用的货币也不一样,燕国、齐国的货币是刀币,形状像把小刀;韩国、赵国和魏国用的是布币,形状像把铲子;楚国用黄金交易;秦国的货币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有个小方孔的圆形铜钱。老百姓换算这些货币,比换算度量衡更伤脑筋。
现在四海一家,秦始皇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规定大家都要用统一的半两钱,从此以后老百姓通商交易、交纳赋税就容易多了。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钱币是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而统一文字,就是为文化发展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战国时,各国文字虽然都是汉字,但写法差别很大。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命令全天下都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如果没有这一政策的话,今天汉字的写法说不定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
汉字统一以后,文字就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无论中国人的口音在各地如何不同,大家读的书都一样,接受的传统文化价值也都一样。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能始终团结一心,统一汉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