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篇 袁盎晁错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三位同龄人(1)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汉朝的江山就从此稳固了吗?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大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从此走向不同的命运之路。
贾谊、袁盎和晁错三人,虽然年龄相近、抱负相同,但脾气秉性却南辕北辙,甚至水火不容,以致成了彼此的死敌。然而,殊途同归,他们的命运都与汉代初年发生的一次政治危机紧密相连。
贾谊——汉初的“屈原”
贾谊是洛阳人,年轻有为,才二十出头就当上了汉朝博士。在朝廷上,他总能说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让其他的博士自叹不如。很快,贾谊就成了汉文帝身边的亲信。
贾谊提出的许多政治见解,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汉朝天下存在的根本问题,其中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对付强大的诸侯。
没错,汉初几代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诸侯国太强大。本来,汉高祖分封功臣和亲属来当诸侯,是想让他们像盾牌一样保卫中央,却没想到诸侯国如果造起反来,也会变成利刃刺向中央。
刘邦在世时,已经把像韩信这样的异姓诸侯王尽数清除,剩下的都是老刘家的人了。但是,皇帝会对自家人放松警惕吗?俗话说得好,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全不晓。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大都是直系亲属,到最后还是出现了互相兼并、兵戎相见的惨状。利益面前,很少有诸侯会讲骨肉情分。到了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起来造反的诸侯王,都是汉家天子的叔伯兄弟。
贾谊提早二十年就觉察到了强大的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他提出了一个既稳妥又能永绝后患的方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贾谊的意思是,皇帝想要铲除诸侯,就应该多册封诸侯。这个方法虽然貌似自相矛盾,但确实起到了防止诸侯势力膨胀的神奇作用。
众建诸侯,就是让诸侯把一份大家业,分散给众多的兄弟子侄,这样既在表面上满足了贵族们称王称侯的虚荣心,又从实质上化整为零,让每家诸侯的实际控制范围越变越小,跟个县令没区别,完全不能与中央抗衡。
到了汉武帝时代,贾谊的这个方法被定为国策。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让诸侯各自分家,从此彻底解决了诸侯强大的问题,实现了真正的中央集权。
汉文帝为什么没有实行“推恩令”呢?这就跟贾谊的个人命运有关系了。汉文帝本人非常欣赏贾谊,想提拔他担任朝廷重臣。可是,以丞相周勃为首的一批老臣纷纷反对。首先,他们嫉妒贾谊年纪轻轻就有机会跟自己平起平坐;其次,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曾被贾谊提出的改革方案伤害过。老臣们的势力在朝廷里盘根错节,汉文帝不得不顾忌,只好将贾谊外放到南方的长沙国。
后来,汉文帝虽然一度将贾谊召回长安,但始终没有委以重任。汉文帝派贾谊去做自己爱子梁怀王的太傅,可是,他才做太傅不久,年幼的梁怀王便意外坠马而亡。贾谊对此事深感内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太傅之责,同时为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无比伤怀,最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
贾谊满怀一腔忠诚却受到排挤,司马迁非常同情贾谊,把他和战国悲情诗人屈原写在一篇传记当中,让后人一起凭吊这两位命运多舛的贤才。
袁盎——汉初的“水晶狐狸”
汉朝最会给皇帝提意见的人,袁盎如果自认第二,那没有人敢认第一。
淮南王刘长是汉文帝的弟弟,脾气非常火暴。他即使违法犯禁,汉文帝也都由他去。
袁盎劝谏汉文帝:“诸侯王太骄横,早晚会酿成大祸,不如用没收土地的方法警告一下淮南王。”汉文帝没有采纳袁盎的办法。
后来,淮南王刘长越来越过分,直至卷进谋反的案件。他即便罪大恶极,还是得到了汉文帝的宽恕,保住一条小命,被判决发配巴蜀。
袁盎又来劝谏:“淮南王一向骄傲自大,现在却身陷囹圄,万一受不了这个委屈,在半道上自寻短见,会让天下误会陛下容不下兄弟,让陛下白白担一个杀亲弟弟的恶名。”汉文帝还是没有重视袁盎的提醒。
结果,事情果然如袁盎所料,淮南王刘长一出长安就自杀了。噩耗传来,汉文帝伤心得吃不下饭。袁盎来请安,汉文帝叹着气说:“我后悔当初不听你的话啊!”
袁盎处处为皇帝着想,劝汉文帝尽管放宽心:“您做了三件让天下人都敬仰的高尚之事,所以淮南王之死绝对不会破坏陛下在天下人心目中的仁君形象。”
汉文帝大惑不解:“我做了哪三件事呢?”
袁盎掰着指头向汉文帝说明:“第一件,您还是诸侯王的时候,太后生病,您在床前整整照顾了三年。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您的孝道简直超过了以孝闻名的圣人曾参。第二件,吕太后死后,大臣们发动政变,铲除吕氏势力,朝廷一度混乱动荡,您不顾个人安危来到长安主持大局,力挽狂澜。您的这份勇气连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都没法比。第三件,您被大臣们奉戴为天子之前,前前后后推辞了五次。古代圣王帝尧把天下让给高士许由,许由也只推让了一次。您的谦让比许由足足多了四次啊。天下百姓因为知晓您的这三件高尚之事,都认为您是最杰出的仁君。所以,淮南王刘长之死,都是下面官员没有体会您对淮南王的一片苦心,照顾不周造成的。”
袁盎不仅说话滴水不漏,办事也极有条理。他为了帮助汉文帝找回面子,提议把淮南国一分为三,把刘长的三个儿子都分封为诸侯王,打破了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诸侯王位的常规。
袁盎做人之圆滑,仿佛一只水晶狐狸,不让任何人抓住把柄。贾谊因为受到朝廷老臣的排挤郁郁而终,这种前车之鉴对袁盎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丞相周勃是一手把汉文帝推上皇位的大功臣。汉文帝刚继位时,对位高权重的周勃又敬又畏,就怕这位老功臣会对自己不利。袁盎将皇帝的心思揣摩得一清二楚,在他的策划下,汉文帝开始有步骤地打压周勃的势力。
周勃知道是袁盎在背后搞鬼,气得指着袁盎的鼻子骂:“你明知道我跟你的兄长是老交情,居然还来算计我!”
后来,周勃蒙受冤屈,被关进天牢。在朝廷之中,除了袁盎,谁也不敢站出来为周勃申辩。周勃被放出来以后,特别感激袁盎。袁盎帮助周勃倒不是因为讲义气,而是因为周勃有太后保护,所以这时候站出来为周勃说话,其实是在太后面前给汉文帝一个台阶下。袁盎为周勃申辩这件事干得实在漂亮——太后高兴,皇帝高兴,周勃更高兴,一箭三雕。满朝大臣都佩服袁盎为人处世的本领。
晁错——智囊之死
晁错的性格跟袁盎截然相反——朝廷内外,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晁错年少成名,无论是学问还是文采都跟贾谊不相上下。汉文帝让他专门辅佐太子刘启。太子事事都听晁错的,还给晁错起了一个“智囊”的外号。但是,晁错虽然才华横溢,性格却很偏激。
晁错对大汉前途的看法,跟贾谊非常接近。他曾多次上书汉文帝,请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还提出大量改革朝廷政令的意见,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不喜欢他,连八面玲珑的袁盎都跟他关系很僵。
太子刘启登基,成为汉景帝。晁错凭着汉景帝多年来的信任,一步登天,红极一时,彻底成为大臣们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