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48篇 刺客列传(下) 风萧萧兮易水寒(2)

书名:列传˙秦汉鼎革本章字数:1967

图穷匕见

秦王嬴政听说燕国献上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心情大好,下令举行盛大朝仪让荆轲觐见。

秦法规定,朝堂上除了大王,所有人不得携带兵器。荆轲把下了毒的匕首卷在督亢地图里,让秦舞阳捧着,自己捧着盛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一起上殿。

到了大殿外,秦舞阳在秦国武士的注视下,紧张得直打哆嗦。他觉得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包裹着匕首的地图,而是一块烧红的铁块。

秦国大臣觉得秦舞阳行为古怪。荆轲故意嘲笑秦舞阳:“北方的乡下人见到天子的威仪就吓成这样子。”然后,他干脆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一个人进殿。

荆轲来到嬴政面前,缓缓展开地图的卷轴,为嬴政指示地图上的城池。嬴政正全神贯注地看着地图,没想到地图完全展开时竟然露出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

荆轲操起匕首,一把抓住嬴政的袖子。然而,他似乎犹豫了一下,没有马上将匕首刺进嬴政的胸膛。

嬴政大惊失色,慌乱中挣断了袖子,想拔剑,可佩剑太长,一下子没拔出来。嬴政夺路而逃,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

事出仓促,秦国大臣们都没有带武器上朝,所以无法救驾,一时间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

秦王御医夏无且身上背着盛药的小箱子,他就把箱子掷了出去,打中了荆轲的头。大臣们高喊:“大王把剑背起来拔!”嬴政被人一提醒,背起剑一拔,利刃出鞘,连连击中荆轲。

荆轲身受八处剑伤,左腿被砍残了,只好用力投出匕首,可惜这最后一击也没中,竟然插入了大殿的桐柱。

荆轲浑身是血,倚靠着大殿柱子坐在地上,一边喘气一边对嬴政说:“我刚才没有立刻杀你,是想学当年鲁国的曹沬,逼你答应与燕国订立和约。”说完,荆轲放声大笑。很快,荆轲就被匆匆赶来的秦国武士乱刀杀死了。

是英雄还是暴徒

荆轲不畏生死,独身刺秦王的故事,读起来紧张刺激,仿佛小说、电影中的精彩情节。但是你知道吗?至少《史记》描写的图穷匕见、金殿刺杀这一段是完全没有虚构的。

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来,荆轲的传记出自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之手。司马谈在年轻时听前辈董生和公孙季功讲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而董生和公孙季功曾经和救了秦王一命的夏无且有交情,他们是听夏无且讲的亲身经历。

秦王嬴政大难不死,事后说: “无且忠心爱我,才会想到用药箱来扔荆轲。”于是赏赐了夏无且很多黄金。

燕王派人砍了太子丹的头献上求饶。可即便如此,燕国还是在五年后被秦国的铁蹄消灭了。看来荆轲的刺杀行为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有人批评荆轲是个暴徒,认为如果他没有迎合太子丹的疯狂计划,燕国或许还能多存在几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荆轲的故事并没有以太子丹的刺秦阴谋为噱头,而是更多地描写荆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刻画了一个大义凛然、不顾生死的光辉形象。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国家兴衰如沧海桑田,但荆轲这一股壮士一去白虹贯日的气概,却历经千古,不曾磨灭。

成语撷英

图穷匕见

释义: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真正的目的显露出来。

《刺客列传》原文: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例句:他图谋不轨,最终图穷匕见,无可挽回。

原典再现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知识链接

赏析《咏荆轲》

咏荆轲

【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创作的这首《咏荆轲》取材于《刺客列传》。在这首诗中,他不仅简单陈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来龙去脉,还表达了对慷慨悲歌的荆轲的敬仰。

陶渊明首先以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写荆轲易水出燕,慷慨入秦的过程,极力烘托出悲壮的氛围;其次“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略写了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的高潮——荆轲行刺失败。在这两句简短而实则有力的句子中,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荆轲准备用藏在地图中的利刃刺杀秦王的计谋,着力刻画出秦王的慌张惊恐,从侧面烘托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迅疾有力地将诗歌推向高潮。在有限的篇幅里,陶渊明将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得非常得当:只关注主要矛盾,精雕细琢,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次要情节只字不提,精准地刻画出荆轲不畏艰险、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