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前世今生

书名: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本章字数:1856

谈到人生的大问题,有一个老段子说,就像机关大楼的守卫拦住你,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往哪里去?”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容易回答:我因父母亲的结合而来。假如不放心,还可以做基因检测,鉴定血缘关系。然而,我为什么是这个样态的“我”?我怎样认知自己的存在呢?

看见自己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指出,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镜像阶段”。六到十八个月大的婴孩对自我的认识是模糊的,当他发现镜子里的婴孩正是自己时,会产生愉悦,甚至自恋的情感。家里有婴孩或是养宠物猫狗的人可能有经验,给猫狗照镜子,它们大多不感兴趣,更不晓得镜子里是自己的影像。给婴孩照镜子,他们看见镜子里的影像戴着红帽子,可能会伸手想拿镜子里的红帽子。当他们知道原来戴着红帽子的婴孩就是自己后,便开始喜欢照镜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自我的存在意识。

所以,自我的存在要有反映影像的对象,我们通过影像看见自己。也就是说,“我”是和“非我”并存的,要从“非我”体现出“我”。要解释“我是谁”,我的实体肉身物质性的存在,靠的是虚化的像——镜像,或是他人的眼光。

我们常说要摆脱他人的束缚,单纯地做自己,说起来很豪爽,实际上很难做到。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的家人忙着出门,她问家人要去哪里,没有人回答,于是她就跟着家人一起走,然后,走到灵堂,看见了自己的照片。不在他人的眼中、心底存在着,就等于“没有”。即使是深山的隐士,如果没有让世间知道讯息,那便如王维诗中所说,是“空山不见人”;有了讯息,才会“但闻人语响”。

梦见前世

除了揽镜自照和与人交流,东坡的“非东坡”比较奇特,他和同时代的一些文人喜欢谈“前世”。酷好神仙之术的李白,被赏识他的贺知章捧为“天上谪仙人”,是天仙下凡哪!笃信佛教的王维,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简直就是被写作耽误的大画家啊!我想,对王维来说,“前身应画师”是用来强调他爱绘画的修辞手法。

宋人谈起前世认真得很。比如郭祥正,就是闹出东坡《功甫帖》大动静的郭功甫,他的母亲梦见李白而生他,于是他就说自己是李白后身。

东坡呢?相传他的母亲程夫人怀着他时,梦见一个瘦高个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和尚来家里求寄宿。这个故事在北宋名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中有记载。后人踵事增华,敷衍成程夫人梦见的这位僧人是五祖戒禅师。故事又继续发展,说五祖戒禅师为红莲破色戒,被人发现,羞愧而亡,转世投胎成东坡;红莲则转世投胎为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

似曾相识

另一个和东坡时代相近的文人何薳在《春渚纪闻》里记录了东坡在杭州任职时的故事。有一次,东坡和僧人参寥去寿星寺,他对参寥说:“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但眼前的景物,都好像曾经见过。从这里走到忏堂,一共有92级台阶。”参寥派人数了数,果然没错。东坡说:“我上辈子是这里的僧人。”

还有一个有关东坡前世的叙述,体现在他的诗《题灵峰寺壁》中: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我在本书序言中说过,东坡在哲宗元符三年六月十三日留书信给赵梦得,期盼二人能在海康相见,但过了几天,两人还是无缘相见。东坡没能当面辞别赵梦得,六月二十日,他乘船离开海南岛,一路北行,来到广州附近灵峰山上的宝陀寺。宝陀寺让他联想到他多次参访的镇江金山寺。金山寺有个妙高台。他写过《金山妙高台》诗: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城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题灵峰寺壁》里“前世德云今我是”中的“德云”,就是《金山妙高台》里“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中的“德云”——传说妙峰山上住着一个佛法高深的僧人,叫德云。金山寺妙高台就取意于妙峰山,东坡说金山寺的比丘道行崇高,人们来这里问道,不必再去寻求德云比丘。

东坡说自己前世是德云,和王维说自己“前身应画师”一样,是一种文学修辞吗?联系惠洪和何薳的记载,我觉得东坡相信他有佛缘。先回到《题灵峰寺壁》,现今网络上还传播着清代的错误批注,说东坡认为自己前世是宝陀寺的老住持德云和尚,又画蛇添足说东坡和德云和尚长得像,这都是无稽之谈,是不了解“德云”的由来而瞎扯。

“前世德云今我是”,是东坡的自我存在认知:我有一个映照今生的镜像——德云,他为善财童子说法解疑;今生的我,也愿像德云,为利益众生而前行。

思考练习

有没有什么人是你学习、仰慕的镜像?你如何回答人生大门守卫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