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灵肉欲求

书名: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本章字数:2249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犹如金字塔,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逐一向上提升。生理需求是人作为生物体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本能,比如饮食、睡眠、性。

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但是需求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吃半个三明治就饱了,有的人一天吃四餐还不够。生理需求是自我管理的基底,直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关于饮食和睡眠,我们放到下一个“乐活自我”区块再说,这里谈东坡对性欲的看法。

东坡是贪恋娇娘的潇洒“风流帅”,还是不近女色的严谨的“柳下惠”?我想,这两个极端的形象都不能概括东坡。

如何管理自己的需求?

《东坡志林》里记载了东坡在黄州时发生的一场对话: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东坡听杨太守和张通判高谈调气养生,东坡也是颇好此道。他觉得那些都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控制性欲。张通判有同感。他说苏武虽然坚决不投降匈奴,浪迹北地,饿了嚼毡毯,渴了吃冰雪,但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啊,他还是让异族女子为他生下了孩子。

同样在黄州,东坡的朋友因为酒色过度而死去。第二天,东坡遇见一个年轻人,便劝年轻人戒色。年轻人不以为然,说自己就是好色,不怕死。东坡引用佛经里的话说:

怖生于爱,子能不怖死生,而犹好色,其可以欺我哉!今世之为高者,皆少年之徒也。戒生定,定生慧,此不刊之语也。如有不从戒、定生者,皆妄也。如惠而实痴也,如觉而实梦也。悲夫!

意思是人有爱,所以会害怕。你不怕死,也就没有爱,怎会好色?你既好色,就是有爱,有情感欲念,就会怕死。戒、定、慧的修炼功夫环环相扣。

东坡还引用枚乘《七发》,写了《书四戒》自我警惕:

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盘盂,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元丰六年十一月,雪堂书。

不要出入都坐车,不要住宽敞舒适的房子,不要贪恋女色,不要沉溺美食。

贪恋女色,会摧残生命。

这么看来,东坡是禁性欲的人吗?

知易行难。东坡在黄州期间,和侍妾朝云生了个儿子,那年他四十七岁。他的书迹《覆盆子帖》虽然没有写友人为什么送他新鲜的覆盆子,但覆盆子滋阴壮阳的功效不免引发人们的猜想。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体是生理满足的起点,也是心理焦虑的源头。东坡没有否认和避开,他想去除、节制和戒断性欲。我们很难说他是否成功管理了自己的需求,也不必认为一个无性欲的东坡就是完人。

生命应该浪费在怎样的美好事物上?

和身体相对的,是对拥有外物的欲求。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断舍离”的观念和行动,在现今物质过剩、消费便捷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响应。“断舍离”的核心精神,应该是思考“我”和“物”的关系。

满足生理需求的“物”,比如食物和衣物,比较容易从降低和克制欲望、物资耗损的方面来“断舍离”。不想被太多杂物占据空间,就尽量少买。坏掉的物品不能修理或回收处理的话,就直接丢弃。

难解决的,是有用但舍不得用、现实无用但心灵有用的“物”,尤其是收藏这种“物”的癖好。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自己收藏书画的心情:

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弊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以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

张彦远把生理需求的“衣食之物”和怡然忘言的“书画之物”分别对待,爱好收藏这种“无益之事”,给予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极高的喜悦。

做物的主人,不做物的奴隶

东坡也爱好收藏书画,他理性分析了这种欲求,发现自己看轻死生富贵,却格外珍视书画,简直本末倒置!物品如同过眼的云烟、偶尔听见的鸟鸣,与自己随缘聚散。他劝迷恋收藏的驸马都尉王诜说: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君子在物品上寄托情感,不能做物的奴隶。懂得“我”和“物”的情感关联,就能主动地选择,选择物的种类,选择情感的内涵和深度。即使是小小的物品,也能带来很大的乐趣,而这乐趣也是操之在我的。相反,功利心、计较心、得失心都会阻碍我们收藏物的主动性,只看重名贵稀有的物,被外在的因素影响爱物的乐趣,真是得不偿失啊!

书画的“悦目”性质对很多人“无益”,然而如果收藏“有用但舍不得用”的东西,怎样对待呢?

东坡看得开,他在海南岛为生计变卖了大部分的酒器,只留一个荷叶杯,他说要“自娱”。他的友人石昌言收藏南唐皇室墨官李廷珪制的墨一辈子,人去墨在。东坡有诗句“非人磨墨墨磨人”,是说墨是让人磨着用的,不是用来折磨人的,否则就失去拥有物的乐趣了。

肉体和性灵的欲求看似有高下之分,我觉得不一定。有时我们太强调精神层面的崇高伟大,殊不知精神未必是虚生的,往往正是物质孕育了精神。

思考练习

你认为收藏物品的癖好可以归类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哪个层次?什么东西能够让你感到身体和性灵的双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