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春天是夜晚的故事(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本章字数:1787

梅花飘香,说起来,春天就是夜晚的事情。

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这首俳句,让我想起唐诗中的很多个夜晚,那些或空灵,或芬芳,或湿漉漉的夜晚。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良夜。那里有春山,有月亮,有鸟鸣,有花香,有我们在奔跑中错过的一切。

一个叫“鸟鸣涧”的夜晚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绝句通常被认为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且被理解为描写了春山的幽静。这样就足以概括或赞美这首诗了吗?当然不能。

我们知道,一首好诗天生拒绝被概括,尤其拒绝被标签化。《鸟鸣涧》不是一首简单意义上的“山水诗”,山水在诗中并非山水,或者说诗中的山水远非山水本身。至于春夜的“静”,“幽静”二字亦不足以当之。诗中的夜之“静”,实乃静中有声、静中有动,“静”乃静,乃不静。

没错,这是一首禅诗。其简单,是表面的简单;其丰富,是内蕴的丰富。正如一枝花,一片叶,一粒沙,都是奇妙无穷的禅的世界。或许只有把这首诗当作一次禅修的体验来读,才可能走进王维的春夜。

题曰“鸟鸣涧”,按照很多解读,写鸟鸣是为了反衬春山的幽静,那为什么诗题不直接叫“春山夜静”或“静夜”?作为王维在吴越一带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诗中的山涧应在云溪某处。以“鸟鸣涧”题诗,或与《辋川集》同趣,即撷取印象以命名之。

看似简单的四句诗,可谓句句有禅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不能对此不求甚解地马虎放过。“人闲”与“桂花落”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种并置的现象,还是隐含着某种因果?

把这个句子读上几遍,我们就能感觉到,二者之间隐含着因果,似乎“人闲”是“桂花落”之因。那么反过来,人不闲,桂花就不落了吗?当然会落,但你感觉不到。若是玉兰或木棉花,坠地时“啪”地一响,那是容易听见的。桂花花瓣细小,随风飘落,坠地之声很难被听见,只有人闲时才能察觉到。但它又是如何被察觉的呢?

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桂花飘落无声,都不太可能被人听见。人闲其实是心闲,心无挂碍,也许就能听到桂花落。怎么听见的?白天应该是看见,因为心闲,视觉通感为听觉。夜晚呢,看也看不见,但我们知道,花香往往盛于夜间,晨起转而淡逸。这个夜晚,王维一定是在香气中“听”见了桂花落。

有人质疑说秋天才有桂花,似与春景不符。但有人说这不是问题,就花期而言,桂花有八月桂、四季桂等不同品种。尽管春天也有桂花,但这个质疑依然成立,因为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人闲桂花落,究竟当时是不是真有桂花?想知道答案,只有去问王维。但我猜他会说,或许有或许没有,你觉得有,就有。

我们熟悉的现代诗《镜中》,第一句便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探索将汉语的古典精神融入现代表达的诗人张枣,在写这个句子时,很有可能想到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只不过他将隐含的因果关系显化了。梅花落并不取决于人的心情,但作为一种诗歌心理,它却是可能的,而且是很美的。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诗句中的梅花落,都并非真的有梅花在落,而是借用汉乐府名曲《梅花落》中的情感意象。

诗人杨牧的《凄凉三犯》之二,开头写道:“那一天你来道别坐在窗前忧郁天就黑下来了”。王维、张枣和杨牧的诗句,可以视为汉语诗歌传统中的互文写法。

说回王维的诗,第二句“夜静春山空”,句子结构与“人闲桂花落”相同,因果关系更明显了。春山怎么会“空”呢?因为夜静。王维诗中经常出现“空山”:“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并非山本身是空的,而是指一种没有人为干扰的虚静状态。夜晚的春山就在那里,但它静得就像变成透明的了。我们发呆的时候与此类似,人还在这里,但没有任何念想,当回过神来,才发现刚才的一段记忆是空白的,所以也叫放空。

“月出惊山鸟”,月出而鸟惊,凸显的还是山空。山并不知道自己空,就像人在无意识地发呆时,也不知道自己在发呆,一个乍现的声音或别的动静,让你赫然一惊,才发觉自己刚才的空。这句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惊”字,仿佛能让人听见月光乍现的声响。

“时鸣春涧中”,月出、鸟惊、时鸣,在同一瞬发生。王维抓住了这一瞬,就像在时间身上挖了个洞,将它定格在了空间中。这时,我们才听见溪涧的流水声,流水仿佛是被鸟鸣从睡梦中吵醒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我们读王维诗最直观的感受。在诗中看见画家王维,在画中又看见诗人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