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 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自然条件的这三个“最”,最终促成中国古代采取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来治理国家。这一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持久。

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以极高的效率把全中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对抗外敌入侵,治理水患等自然灾害。其中主要作用是抵御外敌入侵。

中国的专制君主,其权力来源于战争,其身份定位主要是军事领袖兼帝国元首,即“君权来源于军权”。中国古代的国家大事,一般会被叫作“军国大事”——军务的重要性排在政务之前。政府关心的事情主要就两个:一以耕,一以战。也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和组织战争,以耕养战,以战保耕。

中国幅员辽阔,古代的信息传输手段却非常落后。比如,唐代对邮驿的行程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行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空舟逆水行船时,每日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不分轻舟重舟一律规定为100~150里。

从这个规定看,最紧急的军情传送也就每天500里。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从范阳到长安今天走高速公路大概1100公里,合2200里,当年的官道肯定要绕一些,距离大概就是3000里,消息过了6天才能传到长安。这已经是最紧急的军情了,平均传递速度还不到每天500里。这是每30里路换一次马、每一两百里路就换一次人、日夜不停地狂奔才能达到的速度。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这么快,把水陆传递速度平均下来,估计信息传递速度也就每天150里路。按照这个速度,当时的都城长安与今天北京或者南京进行政务联系,大概一趟就要20天左右,来回一次就是近一个半月。各地进京办事,官员们走得还要更慢。偏远一点的地方去长安一趟,来回就是小半年。

古代中国如果不搞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啥事都要协商一下,来回讨价还价几回,北方异族早就打到家门口了。

如前所述,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动员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可能超过200万,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分布在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内的几十万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征收粮草和征集士兵,然后组织远征。这种组织力量非常可怕,而且必然会遇到激烈的抵抗。比如,江南地区的人民感觉不到异族的威胁,很多人不会有兴趣缴纳军粮或跑到北方的大漠去战斗。所以,必须要有非常强有力的政府组织,才能集合这些战争资源,捍卫华夏文明。

君主专制制度在今天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但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欧洲在15世纪文艺复兴的时候,还是封建领主割据,一盘散沙。欧洲人听说中国的皇帝只需要坐在朝堂上点头和摇头就可以决定国家大事,就好像听见神话一样。

“封建”,从汉语的字面上理解,就是“分封土地,建立政府”的意思。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封建领主一家建一个城堡,管理着城堡周围的土地。领主的身份世袭,不由国家委派。这一片地方,就是领主的小王国。他们在这里面可以向农民收取租税,行使司法行政等各项权力,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只对封建领主效忠,不对国王效忠。国王只有在自己的武装比较强大的时候,才能指挥得动封建领主。这种西方学者眼中的“封建制度”,跟中国的“分封制”比较像。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的夏朝、商朝和西周就是封建社会,齐楚燕赵这些诸侯国就类似于欧洲的封建领主。

西周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大混战时期。经过500多年的战争洗礼,诸侯国的君主权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在诸侯国内部纷纷废除分封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地方,确保国家资源可以根据君主的意志随意调用,为残酷的战争服务。秦统一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封国,全面建立了郡县制。中央政府直接委派文官来管理各个地方,建立“中央—郡—县”的垂直管理机制。拥有土地的那些地主,只有从土地中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力,在其土地范围内没有行政司法权,更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的秦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几年。汉朝建立以后,国家精英们觉得秦朝的灭亡与郡县制有关。他们认为,封国君主世袭,只要中央政权在,他们的子子孙孙就永远都是封建贵族,对中央可能会更加忠诚,一旦出现地方内乱,封国的军队可以帮忙镇压。汉高祖刘邦接受了这个结论,有限度地恢复了分封制。但他还是担心封国作乱,所以只分封自己的儿子,而且死前还搞了一个“白马盟”,杀了一匹白马,跟诸位大臣立下盟誓:不姓刘的封王,全天下要一起讨伐他。

但是没过多久,汉朝就发生了“七国之乱”,起兵造反的正是这些姓刘的封王。其中带头的吴王刘濞就是跟皇帝血缘关系很近的一个封王。这说明封国本身就是中央政权最大的威胁,而封国造不造反、危害不危害国家稳定,跟是不是封刘姓的王也关系不大。

平定了“七国之乱”以后,中央政府就逐渐把所有封王的政治军事权力解除了。这些封王在分封的土地上只有收益权,也就是这部分土地的地租或者赋税归其享用,而其他权力归政府。这样,分封制其实也就名存实亡,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经济奖励。

我们现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称的“封建社会”,是用马克思分析欧洲历史的结论来认识同时期的中国。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在秦朝以前才是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到清王朝覆灭的这段时间,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帝制时代”也许更为准确。尽管封建制国家和郡县制帝国都遵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原则。但郡县制帝国的实际治理模式已经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政治权力分离,即土地的经营收益权归地主,治理权归地方官员,而且这种治理权不能世袭。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

到了汉朝,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里面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明白了:享受国家俸禄的人,不应该再寻求其他经济收入。官员之家,就应该以俸禄为生,不能与民争利。这样他执法的时候才能公平地分配利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从秦朝开始,政治权力内部又开始进一步细化分工,形成了一套更为复杂的权力组织体系。总的来说,帝制时代的中国政府组织可以这样理解:

皇帝为国家元首,掌握最高权力,下面军权、行政权和监察权“三权分立”。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出征的时候才临时授予军事将领统兵之权;丞相担任政府首脑,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力;另外设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监督政府行为,也有部分司法权,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外,皇帝本人还可以临时设立一些由宦官控制的监察机构,对整个文官和武将集团的行为进行监督,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朝时期的东厂和西厂。

尽管每一个朝代的具体做法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个大的框架基本维持不变。我们研究中华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有了这么一个大框架作为背景,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一个王朝兴盛的原因,一般就是皇帝励精图治,各个权力机构各司其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并高效地调动国家资源来抵御外敌入侵,以及建设水利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

反之,一个王朝的衰亡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皇帝昏庸或者暴虐,文官集团贪污腐败,军事力量失去控制,等等。

王朝崛起的原因都是相似的,而覆灭的原因则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