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二 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元朝并非标准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它只是部分实现了汉化,建立了表面上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并任用儒家士大夫为官。元朝的首任皇帝忽必烈尊藏传佛教僧人八思巴为“帝师”。自忽必烈之后,元朝的历代皇帝及其家眷均需受戒皈依为佛家弟子,佛教僧侣成了特权阶层。元朝专门设立了由僧侣担任首脑的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等边疆地区和全国的僧侣,其品级为从一品,地位高于六部。它不仅有独立平行的官僚系统,甚至还有单独用兵之权。当时的僧侣违法犯罪,统一由宣政院处理,六部、枢密院、地方政府都无权插手。许多僧人目无法纪,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国家法度的事件时有发生。各地寺庙疯狂扩建、侵占土地等情况愈演愈烈。

大部分元朝皇帝和蒙古官员只是粗通汉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还是要翻译成蒙文才能理解并作出决策。虽然也有科举制,但立国40多年后才开始采用,50多年里面只用科举选拔了1139名进士,占官员总数还不到5。蒙古贵族始终占据了大部分实权职位,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官员贪污腐败程度惊人。

元朝的统治从忽必烈定国号算起,只持续了98年,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这也说明,中国不是那么好管理的。我们老说封建时期多么专制独裁,其实帝国制度远远不是专制独裁那么简单,有很高明、很复杂的设计在里面,有很大的合理性。

比如早在公元前,汉朝就举办过专门讨论国家盐铁专营制度的大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中央官员一起开会研讨盐铁专营制度的利弊得失。到底是国家管得多一点好,还是民间经营多一点好?会议参与者分为两派,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民间经营”的观点占据上风。于是朝廷适度放宽了盐铁生产经营的管制。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各种好处坏处都想过了,还有《盐铁论》保存下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帝国制度的设计是何等的精密、细致。

这样一套复杂的制度,要是没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来构建、推行和操作,换上一群没文化的皇帝和官员来简单模仿,国家很快就会灭亡。西晋的门阀、元朝的贵族,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面有一件事儿非常有意思,就是元朝科举录取的那1135个进士,大部分行政能力很强,比蒙古贵族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很多人为官相当清廉,官声极好。而且后来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担任地方官的进士积极组织镇压抵抗,成为元朝的“中流砥柱”。

至正十七年,10余万农民起义军围攻安庆。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守安庆,“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斩首无算”。

余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由于家庭贫困,他13岁才开始读书,但极为勤奋好学,嗜书如命。他在科举考试中位列全国第二名,以进士及第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参与了《辽史》《宋史》《金史》的编撰工作。他平时喜欢研习经史之学,专门针对《五经》写过几本注释和讲解的书,还著有《青阳文集》四卷。他做官的时候就以廉洁而著名,但谁也想不到这种书生竟然还能带兵打仗,而且骑马提刀冲在战场第一线。

江州道总管李黼是泰定四年的状元。至正十二年,10余万江南的农民起义军北渡长江,驻守在江边的元军不战而溃,威顺王宽彻普化弃城而逃,武昌、瑞昌相继失守,江西大震。李黼收拾残兵进行抵抗,兵力只有几千人。他发现农民起义军队伍混乱,没有任何标记识别敌我。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让手下的士兵全部涂黑面部,亲自率军反击,成功地解除了江州之围。

但个别人的努力改变不了大局,他们只能坐守孤城,看着周边的起义军越来越多。元朝灭亡的时候,包括李黼、余阙在内的42个进士宁死也不投降起义军,最终“死节”“殉难”,其忠勇程度远超蒙古贵族。如果不是他们,元朝在大起义的冲击下坚持不了17年。可以想象,如果元朝能够全面采纳科举制度,大规模录用科举人才,在中央和地方都由一大批像余阙、李黼这样的人来主持工作,一定不会只有100多年的国运。

这些进士的表现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管理人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