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二十一 《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蓝玉案”的情况和“胡惟庸案”非常类似。

蓝玉是开国元勋常遇春手下的一员武将,在建立明朝的战争中立下过不少功劳。不过那时候他还很年轻,跟徐达、常遇春他们比起来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等到了洪武后期,开国名将们老的老、死的死,蓝玉才慢慢有了出头的机会,在征讨云南和越过长城打击北元的战争中都立下了大功。

朱元璋对蓝玉很重视,把他看作新生代武将的代表,一直优礼有加。

但蓝玉是个武夫,缺乏政治头脑,对自身的行为缺乏约束,做事全凭一时兴起。他征讨北元班师回朝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他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后来还有人举报他轻薄北元的王妃,致使王妃羞愤自杀。

朱元璋为此指责蓝玉,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这两个字差别很大。“梁”是古代开封的称谓,代表中原最繁华的地区;而“凉”地则在荒凉的西北地区。虽然说国公也就是个封号,不会实际跑去管理地方,但在名义上确实是降了一级。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命人将蓝玉的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这是很严厉的警告。

蓝玉仍然毫不改正,以军功自恃,日渐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有一次他强占东昌地区的民田,被人举报,中央派御史来查问。蓝玉根本就不回答问题,直接把御史骂走了。最糟糕的是,他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朱元璋曾因此多次责备他。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师傅。这是没有职权的荣誉职位。但蓝玉还是很不爽,因为带有“太子”头衔的最高职位是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这两个人当时被封为太师。

蓝玉对此很不服气,公然宣称:“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要是单论功劳,蓝玉的功劳确实比冯胜和傅友德要大一些,但冯胜和傅友德的功劳都是开国时期打出来的,论资历比蓝玉要老。太傅太师这些都是荣誉头衔,优先安排老资历是应该的。蓝玉这样闹,说明这个人确实很不识大体。

洪武二十六年,蒋告发蓝玉谋反。下狱审问后,发现蓝玉联合景川侯、鹤庆侯、舳舻侯、定远侯及吏部尚书、户部侍郎等人谋反,打算趁朱元璋籍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1.5万人。朱元璋还把蓝玉谋反的各种证据供词编写成《逆臣录》,昭告天下。

从《逆臣录》的记载来看,“蓝玉案”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一个延续。蓝玉谋反的原因也跟胡惟庸一样:有很多违法乱纪行为,已经被朱元璋察觉且多次警告。由于他们都知道朱元璋对待此类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而且对功勋权贵也毫不姑息,所以不惜铤而走险,试图发动叛变来“解决问题”。他们的计划都得到了许多文臣武将的支持,不少官员都希望推翻朱元璋的“残暴”统治,彻底过上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比如,蓝玉与一个叫陶文的亲信军官商量谋反事宜,对他说:

我请你来,要与你商量一件大事。我想如今大官人每都为胡党废了。我亲家靖宁侯一家儿都废了。久后我们也逃不出去。不如早寻个下手处。

那陶文就说:

我当初因为抗拒总兵,也无甚不是,罚我做了二十年千户。才还了我职,又着我边塞上受苦。既然官人提起来,我心里正是这等做。

《逆臣录》记录了很多人参与“蓝玉案”,都有类似的对话:蓝玉抱怨说“胡惟庸案”牵涉太广,连他亲家也被杀了,大家要想过安稳日子,只能一起谋反。被拉下水的官员则因为以前受过朱元璋的处罚,心怀不满,也害怕未来会遭到更可怕的处罚,因此愿意参与。

普定侯陈桓以前经常与胡惟庸来往,非常害怕遭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蓝玉托人拉拢他谋反的时候,他就说:“我想这几年间,虽做个公侯,为必先结交胡党。当今生怕被人指出,当时为这事不曾放心,如常在外不得回家快活。若凉国公要谋反时,你回去与他说,我愿意随他做一场。若事成了时,倒得安闲。”

舳舻侯朱寿的儿子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被罚去充军,随蓝玉出征。蓝玉却对他很好,朱寿也因此大力支持蓝玉谋反。

鹤庆侯张翼则是因为此前跟胡惟庸有勾结而害怕牵连:“比先我与×××等众人结交胡丞相,商量反事,也不曾成得。倒杀了好些公侯……托赖祖宗福庇,不曾有人招出我们名字,不知久后下场如何?尽夜忧心,为这件事不曾下怀。如今只愿我得一场病死,倒免得累及一家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