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十三 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皇帝朱见深。他既不是科举考试考出来的,也不是经过基层锻炼一级一级提拔成皇帝的。他的出现又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呢?

中国帝制时代,皇位虽然是世袭的,但并不是说大家就只能碰运气,指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天生具有雄才大略。储君,也就是太子,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培养体系。

在明朝,太子要每天参加早朝,观摩皇帝如何跟大臣们讨论和处理政务。早朝从凌晨5时就开始,一般开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这是政务观摩。就跟现在很多公司的董事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参加董事会一样。如果今天让一个小孩从6岁开始就旁听高级别政治会议,听上10年,政治能力估计也不会太差。

退朝以后,内侍就要负责监督太子读书。先读四书五经或者《帝范》等讲道理的书,然后读史书。每天读什么、读多少,都有一套文官班子专门给列定计划,还要经过皇帝批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太子就休息,练习一下骑射作为锻炼放松。下午开始,就有专门的讲师,一般都是翰林院或国子监的高级官员,比如周洪谟这种,来给太子讲课,讲的内容就是上午看的部分。讲完课之后,内侍会再监督着太子把讲课的内容温习一遍。

每隔3天,就是一个“温书日”。这一天,老师不来讲课,太子也不用看新的内容,而是把前3天的内容复习一遍。

然后,太子还要练习书法,春夏秋三季每天写100个字,冬季每天写50个字。遇到重要节日、天气太冷或太热的时候,可以暂停。皇帝会不时地来考察太子的学习情况,让他回答问题,或者出一些题目让他写“命题作文”。

这一套学习程序看起来非常科学:讲究先预习,再学习,当天复习,然后每隔3天再整体复习一遍,很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针对这个遗忘曲线进行学习记忆,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首先是四书五经这种讲大道理的书,然后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弟子真德秀写的《大学衍义》一书,目录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纲。

《格物致知》包括《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四目。

《诚意正心》包括《崇敬畏》《戒逸欲》二目。

《修身》则包括《谨言行》和《正威仪》二目。

《齐家》则包括《重正妃》《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四目。

这一套东西,把治理国家的基本注意事项都讲清楚了。

学习这些大道理的同时,太子还要读历朝历代的史书,包括《左传》、《史记》、后代的断代史和《资治通鉴》。

除了这种标准的经书和史书外,太子还要学习之前的皇帝专门为教育储君而写的一些资料。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明太祖朱元璋编写的《储君昭鉴录》,明成祖朱棣编写的《文华宝鉴》及《圣学心法》,还有明宣宗朱瞻基编写的《帝训》四书等。此外如《贞观政要》等优秀政治经典也是必读书目。

这些都是朱见深当太子期间被要求反复学习的材料。多年太子当下来,朱见深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治乱得失已经相当清楚了。可以说,一个当过几年太子的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可以达到博士的平均水平。朱见深刚一当上皇帝,就为《贞观政要》写了一篇序言,大谈自己学习唐太宗治理好天下的理想。这篇序言现在已经成为《贞观政要》的一部分,在不少版本上都可以找到。读了之后就知道,朱见深的古文功底和政治学功底已是相当了得,和今天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完全不是同样的水平。

除了让太子跟着上朝学习和读书写字以外,皇帝还会随时派遣太子去处理一些政务,或者辅助大臣处理政务。比如朱棣到漠北去打蒙古部落,期间就由太子朱高炽代为处理政务。后来朱高炽当了皇帝,则把儿子朱瞻基派到南京那个“留守中央政府”去锻炼。此外明朝还有个特殊传统,就是皇帝本人要带着太子去拜访农家,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这是朱元璋传下的惯例。

所以,当太子是很辛苦的,早上5点跟着上朝,然后不停地读书学习一直到天黑,要全面学习治理国家的各种必备知识,要参与处理很多政务,出席诸多礼仪大典。此外还很有危机感。虽然废掉太子的情况很少发生,但只要发生了,这个太子基本上都会死得很惨。因此太子必须谨小慎微、认真学习,不能让皇帝对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产生太大的怀疑。

经过这样的培养,太子坐到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朱见深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按照这一套训练程序教育出来的皇帝。他当太子的时间很长,从“土木堡之变”前被立为太子,在朱祁钰当皇帝之后3年被废掉,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后又接着当了7年的太子,累计当了10年太子。这个时间足够让他把太子必读的各种经典文献很认真地读上好几遍,思考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废太子的经历也让他有足够的危机感,在观摩朝政、学习经史和实习政务的时候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在他17岁当上皇帝以后,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处理了一批不堪重用的文臣武将,然后不断地调兵遣将来平定国内的各种乱局,并主持完成荆襄地区的治理变革。他的治国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