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1)

书名: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本章字数:1495

“印度”一词来自梵语的“河流”一词,这个词也是印度河的梵语名称。也许因为流域广阔的缘故,印度河被称为“河”。古波斯语将梵语“河流”一词开头的“s”改为“h”,因此波斯人称印度河及其流经的国家和地区为Hindush;希腊人则舍弃首字母“h”,称其为Indos等类似形式。英语中,有关印度及其人口、宗教和语言的一揽子词汇,都源自波斯语和希腊语转写的梵语“印度河”一词:

译写自希腊语:印度、印度人、印度河

译写自波斯语:印度人、印度教、印地语、印度、兴都斯坦语

中文里的“印度”也有双重词汇的现象,分别为身毒与印度,前者明显来自梵语,后者则来自波斯语或希腊语。阿拉伯人则仿效波斯人,称印度为al-Hind。中国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过去都记录过印度文明的情况,赋予印度的名称也都源于“印度河”一词,这些称谓影响了英语世界。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可分为三大区:半岛区,喜马拉雅山脉区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德干的地质是一大片极古老的花岗岩,板块构造学家认为,德干地区曾是一块长期向北自由漂移的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后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从河流的流向判断,德干是一块向东南倾斜的高原,两侧的丘陵山脊与海岸线平行,称为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地区受西南季风降水的影响,内陆则干燥少雨,夏季内陆河道干涸,河流常仅剩涓滴细流。因此,农业与人口向沿海地区集中,内陆分布的人口则较为有限。斯里兰卡位于南部海岸外,与印度相隔最短之处仅约40千米。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超过8000米。上述半岛板块持续向北推挤欧亚大陆板块,板块推升山脉的速度快于板块相互侵蚀的速度,喜马拉雅山每年仍在不断上升。 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险峻地形,将印度与中国西藏截然隔开。然而长期以来,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商贸往来不断,印度佛教通过走廊传入中国西藏地区,而在山脉的印度一侧,如尼泊尔、不丹及山脉的西侧边缘,也分布着汉藏语系的语言,由此可见,喜马拉雅山脉并非不可逾越。印度的山脉边界一直向东延展,几乎与中南半岛的南北向山脉交接。印度河以西,是山势较为和缓的山脉,即基尔塔尔山脉与苏莱曼山脉,它们构成了印度黄金地带的西北界。有一些穿越这两条山脉的著名山口,尤其是开伯尔山口与波伦山口,它们是通往阿富汗的要道,北接中亚和连接中国—欧洲的丝绸之路,西通中东与地中海。

印度河—恒河平原如名所示,由北部的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河流域,再加上东部的第三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组成。印度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中国的西藏高原,二者源头仅隔数千米,一条流向西,一条流向东,由喜马拉雅山脉的两端顺势而下注入印度。印度河流域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和今印度共和国的部分地区。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称为“旁遮普”,意为五河;印度河下游仍沿用其古名“信德”。恒河与其支流亚穆纳河之间形成了一片沃土,被称为“河间地”,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是印度北部诸帝国的农业腹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里是许多王朝和政权的首都,德里就是该地区距今最近的一个首都。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哺育了印度东部地区,东部也因此成为土地极为肥沃的农业区。

德干与喜马拉雅山交会处形成平原,岩石受侵蚀变成土壤,由此日积月累形成冲积层,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沿着恒河向东顺流而下,就会发现冲积层逐渐加厚,到了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必须下挖100米左右才能触到基岩。因此这里只有少量的石造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用细质黏土砖块建造。这些河流除提供肥沃的冲积层外,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雨水之外的另一灌溉水源。另外,由于发源于极高的积雪山巅,大河的全年水量较印度南部的诸河流更加丰沛,这为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