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文言文课也可以很好玩(1)

书名:语文陪伴孩子们的一生本章字数:2715

借班上课我一向是不喜欢的,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情,很容易无的放矢。但是话说回来,应邀到外地上课,总不能把自己的学生都带着吧,所以借班也是无奈之举。去之前凌校长问我上什么课,我心里想学生都是陌生的,老师也是陌生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选个陌生的文本上课算了,生就生到底。我从高二的读本里选择了苏轼的《日喻》作为课文,不过事先做了小小的手脚:我将一、四自然段翻译成了现代文,于是学生拿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揣摩一支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钟、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并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太阳,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会是马虎草率而能成就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强求道的,都像北方学潜水的人一样。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上课了,我先叫学生朗读文本。二甲中学的孩子素质相当好,读得很不错。我笑着说:“我终于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有本事的人一般都不紧张。这篇文章你们以前见过吗?”学生回答没见过。然后我问他们这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学生顿时纠结了,有说文言文的,有说现代文的,有说现代文里引用文言文的。我笑着把我的花招告诉了他们,然后我说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无比惊讶的想法:

“我想以前你们的老师告诉过大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和现代文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现代文和文言文都是汉语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它们继承、表现的也都是我们民族灿烂光辉的历史文化。刚才这位男同学说得很好,文言文比较难懂,这位女同学认为这篇文章是引用。其实这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只是我事先做了一个小手脚,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翻译成了现代文。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平时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让大家感觉比较好懂,那么今天能不能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呢?”

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哗然,我继续说:

“纯粹没事找事是不是?其实也挺好玩的。现在每张桌子坐的三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把这篇文章翻译成古文。待一会儿再看看我们做的‘盗版’比起原版来怎么样。如果我们真的能翻译出很好的古文的话,那么古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开始分组翻译,气氛十分活跃,我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跟我预想的一样,学生的水平经常被我们低估,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很认真努力,很多组都做得不错。我觉得心里有底了。

时间到了,我回到讲台,打开一个空白Word文档作为板书工具,然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那组的翻译结果。

师:请看第一句话,你们怎么翻译?

生:生而眇者不识日。

师:为什么是“眇者”?

生:有注释。

师:“不认识太阳”你们怎么翻译的?

生:不识日。

师:“一出生”我们翻译成“生”,“就”翻译成“而”,“双目失明”翻译成“眇”,“人”翻译成“者”,“认识”翻译成“识”,“太阳”翻译成“日”。我们发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原来古文与现代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现代文多使用双音节词甚至多音节词,而古文多使用什么词?

生:单音节词。

师:所以我们有时候把现代文去掉一个字就变成了文言文,当然也不全是这样。刚才我就没有看到哪一个组把太阳翻译成“太”或者“阳”的,相当不错。如果我们反过来呢,识就是认识,日就是太阳。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我们的翻译跟原文一字不差。看来这个回合我们和苏轼打了个平手。

听说这篇文章是苏轼的,学生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翻译正确的同学为自己能完全再现苏轼的语言而感到无比骄傲,更加兴奋了。我带领学生继续“翻译”。

师:下面这句怎么翻译呢?

生:问明眸者何为日。

师:明眸什么意思?

生:眼睛明亮。

师:我们把这个作为一个备选的答案。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古文与现代文一般哪一个篇幅长一点?

生:现代文。

师:现代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但是古文就很精练,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天翻译的另外一个标准:能不能在说清楚的前提下尽量精练一些?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问之于明眸者。

师:为什么不要“何为日”?

生:因为有个“之”作代词。

师:所以你的文章又比刚才的减少了几个字,我个人觉得应该鼓掌。

师:我还有一个方案,比这个的文字量更少。

生:可以减去“眸”。

师:明眸一般是指什么?像我这副模样能认为是明眸吗?

师:明眸一般是指女子眼睛很明亮美丽。不过我还可以减,信不信?

生:“询于明者”,减去了“之”字。

师:为什么?

生:省略。

师:很好!现在的方案就是“问于明者”,多省啊!看来古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可能他们那时候算稿费不是用字数算的。继续。“有人告诉他”该如何翻译?

生:或曰。

师:“或”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对,“或”可以解释成“有人”。

在有趣的现代文翻译成古文的练习中,老师平时上课讲到的语言知识点不知不觉地贯穿其中。学生也自觉注意到古文简练明快的特点:

师:“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生:以之为日。

师:天啊,原来有十一个字,现在只有四个字了,所以说,你们生长在这个年代就最好别去投稿了,否则会很吃亏,因为你们的文字太干净、太简练了,现在的杂志是按照字数算稿费的。

第一自然段很快翻译完了,我将大家翻译的文本留在文档里,然后打开另一个文档:

师:第一自然段翻译完了,这是苏轼的作品,我们的翻译算山寨版,现在来看看原版与我们的山寨版相比到底如何。现在我们把原版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