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聆听(2)
至于贝多芬,这个满头倔强鬈发的猛狮,他的作品显然不是供十七八岁女孩“浅酌低唱”的,以至于当时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第一次听他的《第五交响曲》时被吓得花容失色,以为撒旦复活、魔鬼再世。他的作品应该是写给强悍而勇猛的角斗士的。他们从他的音乐里可以看到对手和自己身上喷溅出来的鲜血,可以看到斗兽场上弥漫的黄沙,可以看到随时能够置自己于死地的对手和猛兽。当命运的大门打开,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走上去,迎接可能出现的一切;当胜利终于到来,他们会高举酒杯,如攻下特洛伊城的英雄一般,高唱辉煌和欢乐。他们可能被一次又一次击败,但永远不会被击垮;虽然他们也许看上去是粗糙甚至野蛮的,但事实上他们有着一颗最伟大的爱心——对生命、对自由的爱与尊重——他们不会坐下,他们没工夫坐下。
瓦格纳的作品应该是写给彪悍的条顿武士的,他们穿着厚厚的铠甲,拥着巨大的盾牌,提着长剑,穿过原野和森林寻找尼伯龙根的指环,寻找梦寐以求的和平和安乐。当敌人挡住他们的道路,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举起长剑与敌人搏斗,在他们头顶,翱翔着背生双翅、手执三叉戟的女武神。他们即使死都不愿坐着——他们不屑于坐下。
面对饱经磨难的流浪汉,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面对奔腾咆哮的江海,任何人都不会安之若素;如果我们还有一些激情,如果我们的心还未沧桑得麻木。
所以我们应该站着聆听。我们不是斗士,但我们应该像罗曼·罗兰一样对为自由而奋斗的灵魂表示应有的一份敬意。我们站在大师们的杰作面前,应该如同站在一座由全世界的智慧和勇气铸成的纪念碑前,诚惶诚恐地向人类的良知和真诚表现出自己的一份谦卑。
所以我们要站着聆听,因为真正的艺术绝不是人们手中的咖啡或香烟。我们站着,如同站在上帝面前,不是我们去指手画脚地品评鉴赏音乐,而是让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来检视我们的灵魂。我们站着,用这种方式使我们与庸俗、卑下多少再拉开点距离。我们站着仰望天穹,盼望乌云密布的天空能再劈开一道闪电,照彻心底的荒漠;再洒下一场大雨,充实灵魂已干涸的泉眼。
所以我们要站着聆听,为了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笔财富。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孩童一般的纯洁天真,水晶一般的透明无瑕,以及勇士的呐喊、生命的挣扎;他们使我们多少摆脱物欲的泥淖,认真检视自己心灵中的污垢。我们站着,只为了表达对大师发自内心的感恩。
那么,就让我们这样站着吧,因为我们应该给予单纯和伟大一份应有的敬意,因为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阴影,因为我们应该表达出对大师的感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助伟大的作品,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未来。
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是应该跪着听的。”于是,我也愿意听小泽指挥的《第五交响曲》了。
文章读完了。我不知道学生心里的想法是怎样的,但是经验告诉我,没有必要抱过高的期望,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很多学生远离了音乐,也远离了艺术。很多学生小学、初中时在家长的逼迫下学过一些乐器,这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加分,而在高中严酷的环境下,已经几乎没有学生再继续自己的音乐之旅了。在我教书的学校,只有到高三时,一些学生害怕自己考不上大学,于是才走“艺体生”这条路。关乎灵魂的艺术,只有在对高考有价值的情况下才有存在的意义。这是怎样的哀伤。
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哪怕现在没有实际作用,只要以后有几个甚至一两个学生能够想起多年前在教室里遇见的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那么,我也满足了。
我把这些想法也告诉了我的学生。我不知道他们能懂得多少,但是我还是会带着他们踏上这段旅途,与音乐邂逅,与诗歌邂逅,与电影邂逅。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鉴赏中国作曲家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响起,我一边播放一边介绍这首曲子的几个段落、《梁祝》的创作背景、协奏曲的有关知识。第一遍很快放完了,我的介绍结束了。之后,开始播放第二遍,这时我不再解说,让学生安静完整地欣赏。春暖花开,同窗共读,草桥结拜,英台抗婚……乐曲进行到最后,竖琴拨动如水光潋滟,小提琴再次演奏出爱情主题,大提琴与之相互应和,似乎梁祝正在翩翩起舞,最后化为蝴蝶消失在花丛深处当最后一个音符停歇,不知道是谁起头,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全体同学陆陆续续站起来鼓掌。虽然艺术家们听不到我们的掌声,也看不到我们的表情,但是,我理解学生,他们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艺术的尊重,对艺术家的尊重。看到这些,我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