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鬼才知道——钱起

书名:在唐诗词里孤独漫步本章字数:1739

唐天宝十年,在礼部主持的省试即将开考的日子,各州县的士子云集长安。一位叫钱起的读书人也在其中,此时他的心情可能更为复杂,因为,此前他已经落榜多次了。考试前一天晚上,钱起无法入睡,在旅舍的庭中漫步。月白风清,万籁俱寂,突然他听到有人在吟哦诗句,那声音细切缥缈、不绝如缕,具体的诗句无法听清,只听到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惊讶,寻声暗问是谁在吟咏,但是庭中月色如水,哪里有什么人。钱起“惊为神鬼”,但是那最后两句却萦绕脑中,挥之不去。

次日入场,打开试卷,钱起惊见,试帖诗的题目是《省试湘灵鼓瑟》,要求的韵脚跟昨晚听到的诗歌竟然一样。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试卷交上去,主考官看了之后拍案称奇,赞叹说:“妙哉,妙哉,如有神助!”立即圈定,钱起终于进士及第。

这个载于《旧唐书》的故事多少有些传奇色彩,真伪固不可考,但是至少传达出两个信息:第一,要在考场中戴着脚镣跳舞,写出好文章的确不易。隋代科举以来,及至清末,中国进士十万多,但是鲜见应试文章传之后世,原因庶几在此。第二,诗歌必须余音不尽,引人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方为上品。

唐中宗时,一次皇帝主持评比群臣所作应制诗,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负责品评。上官婉儿拿着一大沓诗歌,凡是不好的就弃置于地,不一会儿,地上到处是落选诗歌的残稿。到最后,上官婉儿拿着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歌有些拿不定主意,思量再三,终于把沈诗扔下,判宋之问为第一。言及理由,上官婉儿说:“沈宋两人诗都很好,但是沈佺期最后写的是‘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宋之问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余音袅袅,因此判为第一。”众人听后为之折服。

上官婉儿评诗的标准其实体现了中国传统对诗歌的要求:语言应该在有限的篇幅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诗歌的内蕴应该借助语言的张力超越空间的篇幅,尽可能趋向无穷。钱起的这首诗描写鼓瑟,前面的诗句其实平平,无非是以夸张的比喻描写弹奏者技艺高妙,动人心魄。但是结句却佳构天成,令人称奇。整首诗中,鼓瑟者始终没有出现,只有铮铮淙淙的音乐缭绕在白云之上,山水之间。音乐结束,观众们睁大了期待的眼睛,想看看能弹奏出这样美妙音乐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仙风道骨的伯牙,还是余音绕梁的韩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用心弦拨响自己的情思,还是漂泊憔悴的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用乐音来回忆自己曾经的辉煌?但是,帷幔没有拉开,或者说,从来就没有闭合过,音乐一直奏响于山水之间,金石作声,烟波起舞,那鼓瑟之人一直没有出现。音乐结束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没有礼节性的谢幕,没有社交式的告别,唯有眼前那清清的江水,还有那水上青青的山峰。

钱起的这首诗不仅让主考官击节叹赏,更为后来的诗人吟赏不尽,苏轼的一首《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便借用了钱起的诗意: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对钱起这首诗爱不释手,他写过一首《临江仙》,结句干脆直接借用了钱起的名句: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科考与作诗本来就是一对无奈的二律背反,一个是严格要求下的手铐脚镣,一个是追求自由飘逸的“天纵之才”。唐代试帖诗从句数到字数,从音韵到格律都要求十分严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对诗歌精神的戕害。唐代诗人祖咏参加考试的时候,文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写了四句就交卷了,考官让他按照要求写完,祖咏回答了一句“意尽”便离场而去。这事虽然被传为佳话,成为唐人将诗歌之美置于功名之上的一个象征,但是祖咏终究还是落选了。钱起凭考试诗作而成名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他“遇鬼得诗”的传奇故事,似乎更是对给诗歌披枷戴锁的考试制度的一个反讽:到底怎样才能在考场上写出真正的好诗鬼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