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50章 晋职.2显学.链接1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本章字数:2886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二卷,晋职

第二章,显学

链接:《儒门弟子兴起于汉》(上)

春秋战国之时,法、兵、纵横之学是当世显学,修习者得官颇易。而儒门弟子则自孔孟起,求仕多有不易。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学很不合时宜。

     儒学的不合时宜,表面上看是因为其述唐虞三代之德,主张以仁义治国,不像法家兵家能够富国强兵,显得迂阔;而其实,它不合时宜的核心在于儒学的尊君不够绝对,不为君王所喜。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几个主要流派,如法、墨、儒等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尊王与大一统的思想。

儒家之尊王,体现在“礼”中。但孔子提倡的“礼”,乃周公古礼。这种礼,是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习俗、传统,虽然也重君臣上下尊卑,但尊上并不绝对。

周公之礼首重“亲亲”、“尊尊”。所谓“亲亲”就是说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亲爱,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是指臣对君、下对上的尊敬,即在等级社会中卑者对尊者应予尊敬。在强调“尊尊”的同时,当然也从道德上要求君对臣、尊对卑、上对下给予关怀和怜恤。

《尚书》把君主对臣民、父亲对子女的不慈不爱,跟臣民和子女的不敬不孝一样,都视为道德上的邪恶,甚至是罪不容赦的犯罪行为。儒家要求切切实实地“克己复礼”,上到君王也不能违反传统和习俗,这对君王无疑是一种约束。

比如,《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儒家称颂汤武革命,他们认为,夏桀殷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于商汤和周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乃诛一“独夫”,是受命于天。

《韩非子》则曰:“汤武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者也。……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法家认为,“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说的就是要有上下之分。桀纣虽然失道,但仍是君上;汤武虽然圣明,却终是臣下。主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臣子应该劝其纠正,不能取而代之。

战国以来,君权日渐强大,臣民无罪而被杀者也日益增多。韩非之流倡言此等绝对君权,其乖戾荒谬,直如丧心病狂。然而,法家这种绝对地极端地尊君的主张,正是专制君王所梦寐以求的,当然更得其欢心。

当时,正所谓“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盐铁论•论儒》)。坚持传统的儒家弟子跟他们的祖师一样,上进无门。

直到叔孙通跟了刘邦,以秦法改造古礼,专取儒学中有利于专制君王的一面,既强调尊上,又削弱了对君王的约束。这种以秦法为核心、以儒礼为修饰的做法,比起法家赤裸裸的专横和肆无忌惮的残暴,就高明多了。

于是,儒学成为了显学,而儒门弟子则群起为官。

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敺(音ōu,驱使)适戍(因罪被罚戍边的人)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士大夫)先生负礼器往委质(向君主献礼)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汉书•儒林传》)

鲁国的儒家弟子甚至会投奔陈胜,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断了儒门弟子的上进之路。

及高皇帝诛项籍……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学校)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同上)

西汉初建,虽然叔孙通开了个好头,成功得官,但当时天下动荡,还是武力阴谋之士更有用。孝惠帝刘盈和吕后当政时,重用的是功臣。汉文帝好刑名之学,汉景帝仍不重儒学。武帝初继位时,好黄老之术的窦太后掌实权,对信奉儒学的大臣或捕或杀。窦老太太去世后,武帝真正掌权,儒学的春天才到了。

窦太后去世,武安君田蚡为丞相,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请文学儒者数以百计。而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之学,当了丞相,封侯。在这个风向标的指引下,天下读书人都向儒门靠拢了。

公孙弘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兴盛儒学的建议和措施。比如,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免其劳役。选择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各郡县如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应上报郡府。郡太守考察后,将合适者推荐到朝廷,可以像博士弟子一样学习。每年对这些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能通一艺以上者,补文学掌故缺;成绩优异者可以为郎中;而资质不佳、不努力学习,且不能通一艺者,应罢去。

公孙弘还建议,选择能通一艺以上的小吏补为一些郡府的书吏,每郡二人,边郡一人,经学较好的优先任用,等等。

公孙弘奏请增补博士弟子,并具体制订了层层选拔、考核奖惩的办法,详细罗列了修习儒学者可以出任的官职,于是有大批儒门弟子入仕为官。从此以后,公卿大夫以及各郡的官吏中,文学之士越来越多了。

西汉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汉宣帝末年,博士弟子的人数又增加了一倍。汉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免除劳役。汉成帝末年,有人说孔子以布衣之身,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一年多之后,又恢复了以前的定额。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

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增设博士弟子,以及大规模察举取士,到西汉后期,有百余年,儒家发展出了很多流派,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可以达到百余万字,一些儒家大师的弟子可以达到千余人。儒学之所以能够如此兴盛,是因为当时的人都很明白,学习儒学可以当官得禄,是一条富贵之路。

汉代的儒者,一般还有所坚持,为人多正直、有气节。

比如山东的申公,从远方来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千余人。他的一个弟子王臧在武帝即位初期曾任郎中令,另一个弟子赵绾为御史大夫。

武帝征召申公。申公到长安后,见了武帝,武帝问他治乱之事。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回答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当时,武帝正好文辞,见申公这样说,便不作声。他虽然不喜欢申公的观点,但已经请来了,便将其任命为太中大夫。

窦太后喜欢老子的言论,不喜欢儒术,所以她找到赵绾、王臧的过失,责备武帝。于是武帝将赵绾、王臧下狱,结果两个人都自杀了。申公也以病免归,数年后去世。

申公的弟子中拜为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为临淮太守,周霸为胶西内史,夏宽为城阳内史,砀鲁为东海太守,兰陵人缪生为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这些人都有廉节的名声。

严彭祖字公子,是东海下邳人。宣帝时他是博士,后来升至河南太守、东郡太守,再升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

或说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终。(同上)

官场上“天时不胜人事”,这是汉朝人就明白的道理啊!严彭祖不会曲意逢迎,就没有贵人相助,学问虽大,也升不了宰相。别人劝他,他固执不听,最终也只是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