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88章 争权.3骨肉.链接2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本章字数:2650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三卷,争权

第三章,骨肉

链接:《瓜蔓抄:明建文朝削藩者的结局》(下)

《明史•列传二十九》记录了几个主张削藩大臣的生平及结局。

1.《齐泰》

有一次,朱元璋问边将的姓名,齐泰历数无遗;朱元璋又问各地百姓和疆土情况,齐泰从袖中拿出一本手册,对各地的情况记述得细致而有条理,引起了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皇太孙素来看重齐泰,登基后,命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

燕王起兵后,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意见,决定布告天下,派兵伐燕。当时,朱元璋时代的功臣仍在的已经很少,于是建文帝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分道北伐,在真定被燕军击败。

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为将,齐泰认为不可,黄子澄不听,还是命李景隆率军。

当时,朝廷出兵五十万,认为燕王旦夕可灭。燕王却大喜说:当年,汉高祖也只有本事领兵十万,李景隆有什么才能?他是给我送兵众来了。在燕王眼中,李景隆是个运输队长。

当年冬天,李景隆果然大败,建文帝有些怕了。恰在此时,燕王上书诋毁齐泰、黄子澄,于是建文帝将他们二人免职,以安抚燕王,但还是将他们秘密留在京师,仍让他们参与密议。李景隆给燕王写信,说齐黄二人已被贬斥,请燕王罢兵,燕王不听。

第二年,盛庸在东昌打了胜仗,建文帝命齐黄二人任职如故。后来中央军在夹河大败,建文帝又将他们二人免职,与燕王议和,燕王不接受。

等到燕兵逼近京城时,建文帝又召齐泰回来。他还没有到达,京师已经失守了。齐泰逃往外地,图谋再起。当时,燕王悬赏追捕齐泰,齐泰将白马涂成黑色,伪装逃跑。走了一会儿,马出汗,墨色脱落,有人认出是齐尚书的白马。

于是齐泰被捕,送往京城,与黄子澄、方孝孺等不屈而死。齐泰的堂兄弟齐敬宗等都受牵连而死,叔父齐时永、齐阳彦等被贬戍边。他儿子刚六岁,免死,被发往边远地区充军,仁宗(明洪熙帝朱高炽,朱棣长子)时才被赦免。

2.《黄子澄》

这位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的第一名,曾伴读东宫。

建文帝即位,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

中央军在夹河大败,黄子澄与齐泰同被降职外放,建文帝密令他们募兵。后来,建文帝复召黄子澄,他还没有到达,京城已经沦陷。黄子澄逃到嘉兴,被人告发,被捕。

黄子澄被送到京城,朱棣亲自责问他,他抗辩不屈,被处以磔刑。黄子澄宗族之人无论少长皆被斩,姻亲全部戍边,只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活了下来。

3.《方孝孺》

方孝孺是当时最著名的文章大家。朱棣登基时,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他被召进宫后,悲恸之声响彻大殿,质问痛骂朱棣。

朱棣大怒,命令将他在街市上处以磔刑。方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时年四十六。

方孝孺之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方孝孺之妻郑氏,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自刭而死,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的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朱棣永乐年间,藏方孝孺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门人王稌偷偷将他的文章录为《侯城集》,才得以流传于世。

方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牵连而死者数百人。有人考订,因方孝孺一案而死的共有八百七十三人,株连十族。

4.《练子宁》

燕王即位,练子宁被逮捕,因对朱棣出语不逊,被处以磔刑,灭族,姻亲全部戍边。

5.《卓敬》

燕王即位,卓敬被捕。朱棣说他建议削藩是离间朱氏骨肉,卓敬厉声说:“可惜先帝不用我的建议。”朱棣大怒,又怜其才,命令将其关在狱中,让人劝说,卓敬不为所动。朱棣仍不忍杀他。

姚广孝从前与卓敬有过节,劝朱棣说,卓敬的建议当年如果被采用,皇上怎么能有今日?于是朱棣斩了卓敬,诛其三族。

6.《景清》

燕王大军进入京城,大臣死节的很多。景清平素参与了削藩的密谋,而且与方孝孺等约定共同殉国,但这时去宫廷面君后却没有什么异动。朱棣仍让他担任原来的官职,景清也虚假敷衍了许久。

一天早朝,景清换上红色衣服,怀揣匕首入殿。先前,宫廷占卜者上奏,有异星赤色犯帝座,朱棣本来就怀疑景清,又见朝会上只有景清一个人穿红衣,于是下令搜他,搜得了所藏的兵刃。朱棣诘责,景清说,想为故主报仇。

朱棣大怒,将他处以磔刑,灭族。又牵连到他的家乡,相互诬供攀连,被称为“瓜蔓抄”,他家乡的人或抓或杀,村庄成了废墟。

——————

——————

西汉、西晋、明朝三次恢复封建制,结局不同,历史毕竟没有简单地重复。

西汉景帝时,秦彻底废封建的教训刚过去不久,人们认为封建制是合理的。只有少数人分析天下大势,又迎合君王心意,坚决主张削藩。所以,当时晁错的主张不大得人心,被认为是在离间刘氏骨肉之情,是相当孤立的。

但汉景帝能力极强,善于用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平息了叛乱。

西晋时,不等处理封建的事,朝廷自己就先乱了。诸侯趁机去中央夺权,大家杀来杀去,中原陷入大乱,便宜了“五胡”。

明朝初年,历经了汉、唐、宋,人们脑子里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朝廷与诸侯不能共存的结论是清楚的,削藩也是必然的。

当然,黄子澄、齐泰是讲得最极端,也把削藩看得最容易的人,所以得到了建文帝的欣赏。也正是在他们这些人的鼓动下,建文帝才匆匆忙忙地开始削藩。

由于朝廷准备不足,而朱元璋把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杀得比较干净,建文帝用人的眼光又差,所以朝廷方面的文臣都是些没有经验和谋略的迂腐之人,武将也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从头至尾,竟没有一件事办得漂亮。——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中央集权并不是那么地完美。

而燕王方面,其实一直对朝廷有戒心,颇有准备,手下既有干练的谋士,又有能战的悍将,所以才能逆势而上,夺得天下。

后世之人对朱棣的残忍有很多非议,但是,正是因为黄子澄、齐泰他们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富贵,为了得到建文帝的宠爱,极力推动削藩,才逼迫朱棣起兵。——朱棣起兵前的遭遇,被迫装疯,他内心的屈辱与恐惧,可以想见。

凭什么,为了得到帝王的宠爱,为了升官发财,有些人就可以这样逼迫人?把别人的命,不当命?而削藩者自己,死到临头,竟然还是那么地理直气壮。

其实,当时最大的问题是集权过度,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朝廷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明初封建,各地有诸侯,作为地方势力可以略略制衡中央,作为朱氏皇族可以略略制衡皇权。这种体系若维持下去,明朝的政治可能会好得多。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直到明朝被满族摧毁,才有人进行反思。

事实上,在中国的这个阶段,希望通过分封制来解决问题,也不具有操作性。只有那位特立独行的老朱,偏偏要走回头路,显得特别自私、愚蠢和偏执。

再过几百年,共和制度的框架下,地方自治兴起,才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本章链接完)

——————

——————

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书:

东土烽火连城,马匪邪魔猖狂肆虐。西北山河壮丽,昆仑弟子刀试天下。

请读者移步,欣赏喜马拉雅《异时空之千山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