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固宠.6赤心.正文3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四卷,固宠
第六章,赤心
正文:《“赤心”安禄山》之三
杨国忠,川中人,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是杨玉环的“从祖兄”——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
杨国忠早年放荡无行,为宗里所鄙。后来,他结识了一个文士鲜于仲通,从此改变了命运。
鲜于仲通其人好读书,有才智,是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心腹。
一日,章仇兼琼道:“如今我虽得皇上厚待,但苦无内援,必为李林甫排陷。听说杨贵妃新得宠幸,众人还不敢亲附,先生如能到长安去,为我与她家相结,吾无患矣。”
鲜于仲通辞道:“我是蜀人,从没去过长安,恐怕成不了大事。请让我另择一人。”于是讲了杨钊本末。
章仇兼琼召见杨钊,见他仪观丰伟,言辞敏捷,大喜,即任为推官,大套交情。不久,派杨钊献贡物于京师。临行前,他送给杨钊大量精美的蜀货,约值一千万钱。
杨钊大喜过望,昼夜兼行,到长安后,一个个去见诸堂妹,送以蜀货,道:“这是章仇公所赠。”
于是杨氏姐妹向玄宗日夜称誉“章仇公”。
这件事的结局是:章仇兼琼升户部尚书,鲜于仲通后来成了节度使。
杨钊由于擅长樗薄(一种赌博游戏),被姐妹们引荐给玄宗,变成了杨国忠,不久升监察御史。
此后,杨玉环贵宠日盛,她的堂兄弟杨国忠等三人皆得显官,三个姐姐皆封国夫人。
杨国忠独揽朝政时,他虽然牢牢地控制了京师的文官,安禄山却也在河北三镇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放眼天下,再没有第三家的宠信可与他们相比。
杨国忠和安禄山彼此把对方当作扩张势力的死敌,很快就势同水火。杨国忠除了经营他的老巢川中之外,又拉拢了河西、陇东两镇节度使哥舒翰。安禄山则想谋得宰相这个位置。
杨国忠反复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正在谋反。玄宗不相信。杨国忠建议召安禄山入朝,断言安禄山肯定不敢来长安。不料,安禄山竟应召而至,天宝十三年正月到达京城,祝贺新年。
安禄山在华清池晋见玄宗,涕泣而言道:“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这一下,玄宗对他更加信任,遂优加抚慰,又加了许多官衔职权,还想拜为宰相。
三月一日,玄宗已命翰林学士草制了诏书,杨国忠固谏道:“禄山不识文字,命之为相,恐四夷轻中国。”此事遂止。
安禄山归范阳,玄宗亲到望春亭相送,脱御服赐之。又令高力士送到长乐坡。高力士返回,玄宗问道:“禄山喜乎?”高力士道:“恨不得宰相,颇怏怏。”
安禄山深恐杨国忠谗言加害,疾驱出关,所过州郡,皆不敢停。回到范阳后,开始有了起兵之心。
天宝十四年五月,安禄山奏请以藩将三十二人代汉将。众大臣皆以为安禄山此举,反状已明。玄宗却深信不疑,批准了换将的要求,但言安禄山反者,则缚送河北。
杨国忠见无法动摇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便积极动作,要逼得他造反,以证实自己的先见之明。
他令京兆尹李岘围搜安禄山在长安的宅第,捉得安禄山的几名亲信,私下拷掠审讯,要得到安禄山谋反的证据。而后,将这些人全部勒死。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娶的是荣义郡主,住在长安,遂将此事密报了其父。
安禄山大怒,令严庄上表自辩,并历数杨国忠大罪二十多条。玄宗害怕他生变,归罪于李岘,将他贬出长安。
六月,玄宗令裴士淹往河北探查动静。安禄山恐惧为朝廷使者掩捕,裴士淹到达后,他称病不肯外出迎接。他在身边布置了心腹武士,然后才令人将使者引入,“无复人臣之礼矣”。
七月,安禄山请献马三千匹,鞍辔百副,每匹马配马夫两人;献车三百乘,每乘配三人;以藩将二十二人率领,送往长安。
朝廷害怕这支人马突然造反,劝玄宗下诏不让安禄山配备马夫车夫,由官家派人送车马。其实这支人马不足万人,纵反也容易消灭。但玄宗已失了自信心,却又没有积极布防。
更糟糕的是,玄宗这时又要召安禄山来长安。他派宦官下诏说在骊山又新修了一个汤池,召安禄山来华清宫与他相会。
此时,形势已然明朗。安禄山倘若入朝,只须两名武士便可擒杀,他的二十万雄兵一个也用不上。既知玄宗动了疑心,他怎肯前来送死?
使者到达后,安禄山踞床不起,但问皇上安好,然后便将使者送往别馆,几日后,遣回。
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起兵。他纠集了三镇大军及同罗、契丹、奚等部族,步骑十五万,以讨杨国忠为名,日行六十里,向长安进军。
十五日,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召众宰相商议。
杨国忠脸露得意,笑道:“今反者独禄山耳!三军左右皆不欲也,旬日必斩之来降。不如此,陛下发兵讨之,仗大义诛暴逆,可不血刃而定矣。”
可惜,安禄山手下的多半是藩将,他们没半点向长安的“天子”效忠的念头。
朝廷的困境十分明显:上百万常备军全部布防于边境,在抵抗吐蕃和南诏,中原一带全然没有武备。
安禄山大军突然到来,州县从库府中取出的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士兵从未经过战阵,叛军鼓声一响,竟然惊得从城头落下,“自坠如雨”。
因此,沿途官兵皆弃城藏匿,或自杀,或生擒,叛军长驱直入,到了河南。
刚从塔里木盆地返回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派去洛阳布防。他匆忙召集了六万人马,多半是本地平民,安禄山铁骑一冲,即时溃散,洛阳失守。封常清退到潼关,被贬职。此时,另一个将军高仙芝也丢了陕州,率残兵逃到潼关。
玄宗下令处死了他俩,派哥舒翰以二十万大军守潼关。叛军攻潼关不克,退兵。安禄山称“大燕皇帝”于洛阳,迟滞不进。
这时,形势变得对叛军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