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稀薄的父爱与“母爱”
“八愔!!!妈妈昨晚走了,你赶紧过来……”
2016年12月14日,八愔还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早晨七点,她刚刚醒来,伸手拿过手机,手机一开机,便急吼吼地响起来,传来了哥哥急促的声音。
八愔两手撑着床榻“噌”地坐了起来,然而片刻,她又躺了回去。她呆呆地茫然地躺在那里,直愣愣地盯着天花板。她似乎对母亲的离去无动于衷,好像母亲的离去与否于她根本不重要。
“八愔,妈妈的遗体已经转去殡仪馆了,你直接赶过去!”哥哥又打来了电话。
八愔不得不把自己从发呆中拔出来,慢条斯理地起了床。她感觉自己木木的,若有所思,又好像什么都没想,只是机械地行动着。她下意识地从衣柜取出一件紫红色羽绒服,套在身上,然后习惯性地对着镜子整理妆容。突然她看着镜中的自己,发现了不对头:今天这个治丧场合怎么能够穿红呢?应该穿素色呀。咳,她有些懊丧,把刚刚穿好的羽绒服又脱了下来,从衣柜里找出一件黑色羽绒服穿上。
八愔是个很爱美的女人,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从来不含糊,包括搭配什么颜色的围巾、唇膏等。因为她觉得外表装扮得美丽能增添一份自信,然而这并不表示她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只相信自己。经年里经常有人问她:“你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取悦于谁?”一般人肯定都认为是取悦于她老公,然而她可不是。她的回答令人匪夷所思:“我取悦于‘镜子’!”顾名思义就是取悦于自己。那天她也没有例外。
乘电梯到了地下车库,八愔用感应钥匙摁了一下,那辆黑色本田雅阁车的前视灯闪了一下。
这是一辆自动挡轿车。八愔不禁想起了十五年前她学开车的事。前一天她去领了考试用书,晚上她加了个班,把所有交通禁令标志勾了一勾,然后反复在纸上画画,正确的标识则一概没看。第二天赶赴考场,看到熟悉的就打叉,陌生的就打钩。最后考试成绩让她愕然,居然考了94分。不过到了考试现场,她却蔫了吧唧的怎么也过不了关,因为移库始终移不到位。她感觉那个车轮子总跟她较劲——总偏离在白线外。没辙,她只能接受补考,可补考也未能过。怎么办?她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行贿。她送了两条中华烟给教练,教练也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考试时就在一旁指挥起来:“左左左右右右、倒倒倒进进进……”那个考官也装傻似的置若罔闻——那时还没有红外线。就这样,她一举拿下了驾驶执照。不过,当她真正开车上路时,简直是一个“法”盲。什么是正确的标识,她一概不认识,经常痴痴地在红绿灯前磨蹭,有几次后面的车恨不得从她车上碾过去……想到这里,八愔不由失笑了。
八愔发动引擎,车子离开停车位。她脑子忽然一阵空白,竟然失去了方向感——在地库转了好几个圈……“该死的车库,也忒大了吧!”她好像找到了撒气的地儿。
终于看到了一缕白光,车子铆足了劲,一个上坡,往殡仪馆方向驶去。
殡仪馆,这几个字激起了八愔的回忆……
1984年,八愔父亲的遗体被储存在殡仪馆的冷冻室里。待亲人们全部到场,殡仪馆工作人员便“砰”的一声拉开冰柜的铁质门,“轰”的一声,一团白雾洇门而出……腾云驾雾般被推了出来的,是逝去的父亲。
八愔见父亲俨然还是一个战士,一脸严肃,一身戎装,仿佛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毫无畏惧地纵身一跃,跳进另一场战火……一位老革命者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终年六十四岁。
开往殡仪馆的路上,八愔思绪万千,她想不起来母亲的任何一丁点儿的好,好像母亲除了生了自己以外,别的什么都没做。她只知道自己因缺失母爱留下了一段人生的空白,那些恐惧与恨交织的感觉填满了那段空白。可是那段空白到底是什么?她并不清楚。
高架上一辆保时捷“轰”地穿插而过,八愔“啾”的一个急刹车。她蓦然醒悟,事实上那段空白就是让她苦苦追寻了大半辈子的尤物——爱!
八愔耳旁响起哥哥在电话里说的一句话:“妈妈好像走得很不情愿,她睁着眼……”那不是死不瞑目又是什么?她思忖。然而她却忆起了母亲的一段恶。
1970年,春节到了,家里死气沉沉的,城市也好像忘记了这个节日。空气里充满了潮气,云朵碎得如若天花板上的水蒸气。
春节前夕,父亲从“五七干校”回家。吃饭了,一家人围在桌边。
“噼”的一声,八愔以为是谁家率先燃放了鞭炮,结果是火盆里一根未燃尽的炭头生起了闷气。她沮丧至极,只能把目光盯视在餐桌上漂着几片肥肉的菜汤上——事实上她早就盯上了它们。
“孩子,吃吧!”父亲泛着和蔼的目光移向她。这一幕令八愔十分不适应,或者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总之,她以为这话父亲不是在对自己说。
“孩子,吃吧!”父亲又泛着那种目光望着她。
八愔这才肯定父亲是在对自己说。于是她就试着伸筷子过去……结果她发现母亲正用圆眸瞠视着自己,好像在说:“看你敢吃!”她见状立刻放下了刚刚擎起的筷子。
父亲好像看出了端倪,八愔发现父亲还是用那种目光望着自己,又说:“孩子,吃吧! ”
此时的八愔实在太馋了,居然忘记用眼珠子瞟母亲一眼,便舀起一勺肉汤往嘴里送。然而尚未等肉汤送进嘴里……“啪”的一声——母亲挥舞着筷子狠狠地抽打在她的手背上。她的手霍然一松,“砰”的一声瓢羹落地……从此,打碎了八愔对母亲所有爱的期待,那些爱的余音似乎也随同肉汤一样洒落在地。
那会儿八愔真的不明白,从来不正眼瞧自己的父亲,为何突然之间就对她那么好了呢?这个问题直至父亲去世多年后,她才从舅舅嘴里得知。父亲向舅舅还原了一段往事,而就是那段往事,使父亲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八愔的父亲也没能逃过劫难,进了“五七干校”。
天冷了,母亲要八愔去为父亲送冬天的棉衣。事实上她的哥哥已经给父亲送过一次,结果无功而返,据说是害怕门口那两个持枪的门卫。
母亲对抱着父亲棉衣回到家来的哥哥直摇头,只得把无奈的目光转向八愔。
八愔手里攥着母亲画的一张父亲所在地的方位图,事实上图上只写了地址,画了几个山丘。她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勇敢地跨上公共汽车,奔赴的却是“牛鬼蛇神”出没的地方——“五七干校”。
随着“闹桥站到了”的报站声,八愔随即下车。可下车后根本找不到地方。她寻思着拿出母亲画的地图,依图爬过几个小山丘。事实上有路,不过是大路,得绕道走很多路。
冥寂的山坡上,八愔发现小草也成了惊弓之鸟,怕受到牵连似的藏匿了起来,花儿也似看破红尘全耷着眉眼凋零了。这些都让她想起了妹妹肖丽告诉她的一件事。
“爸爸被人戴上一顶高帽跪在地上,胸前挂着一块写有打倒爸爸名字的牌子,名字上打着一个大大的红叉。在一片高呼声中,爸爸忽然晕倒了。实际上爸爸头上被扣的是一顶装有弹簧、酷似紧箍咒的高帽,只要拽一下,那弹簧就紧一紧……最后爸爸的头被挤成了葫芦。批斗者们以为晕倒在地的爸爸装死,那些人便一个劲儿地用脚踹他,直至踹出满嘴鲜血。父亲是被人拽着双臂拖进家门的。”
肖丽说时眼里噙着泪水。“我为父亲倒了一杯水,端到他手上,我看见爸爸端水杯的手一直在颤抖。爸爸喊我坐下,我发现他的眼眸带着恐惧的空洞,我害怕得不知该怎么办……却见爸爸突然捂脸痛哭,哭声里带着十分的委屈。我见爸爸哭我也哭。爸爸边哭边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想先你们走了……’我忽然有一种天塌了的感觉,拼命地喊:‘爸爸,你不能走啊!如果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呀!爸爸,你不能不管我们呀……你不能不管我们呀……’”
山坡上干枝跌落的声音惊醒了八愔的回忆,她一下子脸色变得煞白,身上一阵阵寒战掠过。
终于找到了地方,八愔走近大门,看见不远处走来一个胡子拉碴的老人。只见他佝偻着腰,被卫兵持枪押着向她走来,像是一个犯人。
这是我的父亲吗?八愔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噌”地窜出一串酸楚。然而她又想,也许不是,因为父亲并不老。可是,当距离越来越近、视线越来越清晰时,她惊呆了,那就是自己的父亲!
八愔看着逐渐走近的父亲,几乎难以辨认,因为父亲已褪尽铅华。那个曾经高大威严、振臂一呼威凛四座的父亲,不见了!
八愔看到父亲走近门口,头都快要垂到膝盖上了,她的泪眼模糊了。她快步上前扶起父亲,习惯性地用手掸了掸父亲身上的灰土,用手扶直了父亲的脊背,并用爱怜的目光和坚定的口吻对父亲说:“爸爸,走!别害怕!”
八愔看见父亲的腰杆果然变直了,那蹒跚的脚步也变得轻快。
然而真正让八愔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却是她曾经认下的那个干爹。
那是八愔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带着满身漆渍、汗渍疲惫地往宿舍走,刚要打开房门,忽然发现门口竖着一捆甘蔗。那甘蔗长得细长,像竹竿一样,表皮呈黑绿色,有的还炸开了裂缝,露出脆生生的嫩肉。八愔四处张望,心想:“这是咋回事?”最后她发现夕阳中杵着一位老人,那老人擎着一张宛若木偶的面孔,然而天庭饱满,面色涂着古铜色——他的脸被夕阳映成了酡红。
八愔看着他,发现他的眼睛一直朝她望着,朝她咧着嘴。她一凛,心想:“他是在笑吗?”然而他笑起来的样子让八愔看愣了——是他那特别的牙齿吸引了八愔的眸子。她看着他那既长又黄、龅戳于下唇外,像一粒粒畸形的玉米颗粒,时不时用上嘴唇往下抿一抿,似乎想抿住那遥不可及的下嘴唇,有一种生怕口水涎滴的神态。八愔反复辨别着:他是在笑呢,还是因为龅牙合不拢嘴?不过她还是吃准了他那善意的目光,她用手指了指那捆甘蔗,意思是:“这是你给我的吗?”
八愔见他只咧嘴不说话,只颔首不作声,只重复挥手——意思是:“拿着!拿着!”
这是谁呀?他为啥送我甘蔗呀?八愔感觉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平时顶多人家送她一根甘蔗,这人咋送一大捆呢?真是破天荒头一回。她提着心啃甘蔗,总之吃得很不踏实。
后来,八愔在师傅那里知道那人是工地机具站的汽车修理工占师傅。据说此人口碑了得,技艺高超,却决不人前孤傲,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老黄牛。
再后来八愔常常不期而获,总能收获“意外”。占师傅总是隔三岔五送来零食,他总说自己牙不好咬不动。而八愔总是视之为家长的给予,大快朵颐。不可救药的是她吃成了习惯,而且视为当然,如果隔一段时间没有送来,便有种失落感——总之,还是盼着占师傅送来。
然而占师傅不仅送吃的,还成了八愔的保护伞。每天晨光熹微或余晖洒落,总有一位老人杵在那里,咧着嘴,戳着龅牙,憨憨地对着八愔微笑。就像一盏永远不灭的灯塔,为她照亮心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八愔终究被这种善意俘虏了,确切地说是被感化了。不久,她认下了这个干爹。
干爹又何乐而不为呢?因为他老家只有两个儿子,他正想有个女儿。
八愔自从认下这个干爹后,时不时往干爹宿舍跑,她想:既然认了干爹,就必须尽一下做女儿的义务,帮着做点什么。可是干爹哪里肯让她干活,他心疼还来不及呢——他总憨憨地看着八愔,望着她吃下一个鸡蛋,或者啃完一只苹果。
次年,八愔前往干爹老家拜年。可是她到了干爹家便病倒了,干爹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她榻前,送水喂药。
不过这温暖的父爱仅仅维系不到两年便随着干爹的退休而渐行渐远。八愔想,我还没来得及尽孝呢。有时她又想,要是干爹永远不老,她永远不再长大,让时间永恒,那该有多好!然而这份情愫仅仅维持了一瞬,好日子并没有像八愔想要的那样凝固。不过,那段温暖的情愫似乎弥补了她那段缺失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