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6章;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雍也第六)

书名:论语与养生本章字数:504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犹,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这个人。一箪饭,一瓢水,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忧苦,颜回却能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这个人。

在惜字如金的《论语》中,孔子重复评价颜回的文字被一段话前后写了两次,一模一样,在《论语》里面少有的,应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孔子多次高度表扬颜回,另一种是颜回的行为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

简单的饮食、简陋的居住条件,是当时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们因为贫困的生活而感到忧愁,希望能改变贫困的生活,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不能说错误。颜回让孔子赞赏的品质是快乐,颜回在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这是颜回区别于普通人的地方。

孔子引导人们要不断的寻找快乐,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快乐。快乐是孔子思想隐形的核心,孔子的言论是围绕快乐展开,《论语》很多内容是在引导人们寻找快乐,怎么样做才能让人快乐起来。颜回领悟了孔子的思想,在别人不喜欢的贫困生活里面找到了快乐。

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世界上的科学家讨论长寿的方法,大家一致认定为快乐使人健康长寿。人的疾病千奇百怪,只有快乐才是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养生最重要的是快乐。

孔子早在2500年前已认识到快乐对养生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个思想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和生活中间。大力推广快乐健康法,才能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转移怨恨,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前面讲过好学生的标准:吃饭不要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仁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孔子在这里把好学生的标准又加了两条: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解释是不迁怒给别人,这样感觉不全面,还应该包括不迁怒给自己,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把对某一件事情的愤怒转移到别的地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尽量不生气。不贰过就是要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不要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科学研究发现,生气对健康有八大损害: 1、长色斑。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毒素增多,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 2、脑细胞衰老加速。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 3、胃溃疡。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容易会引发胃溃疡。 4、心肌缺氧。生气时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心脏为了满足身体需要只好加倍工作,心跳更加不规律。 5、伤肝。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血糖升高、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 6、引发甲亢。生气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容易引起甲亢。 7、伤肺。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 8、损伤免疫系统。生气时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种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会让免疫力下降。

项羽阵营里面著名的谋士范增是被气死的,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举起手中玉珏,向项羽暗示杀掉刘邦,还安排项庄在宴席前舞剑,可是项羽最终也没下决心。刘邦跑掉后,范增气的把刘邦送的礼物摔在地上,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然后告病回乡,走到半路范增就死了,范曾的死和生气有直接关系。

范增把项羽的错误迁怒于自己,造成自己被气死,是迁怒的典型受害者。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品德高尚的儒者,不要做没有修养的儒者。

孔子对品德的修养非常重视,不断的劝导自己的学生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子夏比较全面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子夏在传播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子夏是《论语》的主要编写者。子夏的办学成绩是孔子的弟子中很突出的,教育出了许多优秀学生,有吴起、李悝等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学生。

小人和君子是相反的两个词,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在哪里?君子是《论语》中孔子讲的最多的词之一,孔子从多个方面阐述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为什么成为君子那么重要?

君子是追求养生的人,君子做的都要符合养生思维。读书不一定能养生,只有成为君子那样的儒生才养生。

王羲之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但是他也是书法家群体里面寿命较短的人。当时有位叫王述的,与王羲之同门同姓同龄还同宗,王羲之从小就将王述视为假想敌。当时王述和王羲之齐名,齐的是身世,在书法上就没有可比性了。

王羲之是个完美主义者,追求书法、文章、地位等各个方面都不输人。王述在官阶地位高出王羲之,王述当了扬州刺史,王羲之在会稽当官,王羲之在会稽写了书法第一名帖《兰亭序》,当时会稽归扬州管辖。王述要来“领导”王羲之了,王羲之心里生气,向朝廷打报告要求把会稽从扬州划出来,将会稽升格为越州,这样自己就可以跟王述平起平坐,一样是刺史了。为了与王述斗气,王羲之要搞行政区域调整。

朝廷没有同意王羲之的意见,王羲之受不了这样的气,辞职了。王羲之辞职之后,过得并不怎么好,心胸不宽阔的人,总是能找到让自己不高兴的理由。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里记载:“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王羲之称病辞职以后,因为郁闷生气,不久就去世了,终年59岁,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竟因为心胸狭隘而早逝。书法可以让人养生,如果心胸狭窄也是不行的。

读书可以养生,但是长寿老人大多不是读书人,而是生活在偏僻农村的劳动者,许多的知识精英反而英年早逝。大家都知道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少人把读书当做养生的途径;大家都知道用知识来改变世界,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很少人说读书让人更健康、让人更快乐。

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为了文凭、为了有个好的工作,人们把读书当做谋生的工具,抱着这样的目的读书。孔子认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君子,没有忧愁,整天快快乐乐,这样读书才有养生的效果。

把学习当做负担的人多,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人少。现在高校的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很不乐观,高校甚至是某些违法行为的高发区。按照孔子的标准,现在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大多是小人儒,国家和家长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却是小人儒。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孔子早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君子。

学问做的很好,如果心胸狭隘,这样的学者也只能算是小人儒。做君子儒者是为了养生,修炼仁德首先是让自己养生,身体健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仁德,懂得他的人没有喜好他的人学的深入,喜好他的人没有把他当做乐趣去追求的人学的深入。

学习分为三个级别,初级是因为需要而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级别,为了将来有个好未来去努力学习,虽然很艰苦也要坚持;第二级是因为爱好去学习,这个已经很主动了;第三级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会全身心的投入,效果最好。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学习当做快乐,快乐可以养生,孔子引导大家快乐的学习,也是追求养生。

达尔文活了73岁,他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物种起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达尔文从小就爱好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他爬到树上看孵小鸟,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把蝴蝶、蜻蜓采集来做标本。达尔文工作之余,喜欢在树林里散步,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都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几只小鸟,为了不惊动他们,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达尔文观察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在别人眼里枯燥的观察研究,在达尔文眼里却是莫大的乐趣。

有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完成繁重的科研项目,累坏了身体,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工作当做快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喜欢运动,仁德的人喜欢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智者有智慧,仁者不仅要有智慧,还要修养也好。智慧的人喜欢水,水是不断运动的,智者从运动中得到快乐;仁德的人喜欢山,山是静止不动的,从静坐中获得养生。

智慧的人喜欢运动,仁德的人喜欢静。这里的静有心静的意思。静坐养生也是养生气功的理论基础。喜欢静的仁者也一样快乐,喜欢仁德的人不仅得到了快乐,还获得了长寿。

《论语》里面直接谈养生的内容是:仁者寿。《论语》没有直接的谈养生,《论语》谈的最多的是:仁,怎么做才能达到仁。从这一句话可以认识到养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也完全可以认为是一本养生宝典。在另一本书《孔子家语》中,有孔子对仁者寿有更深入的阐述。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将行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佛教很注重仁慈,对待一切生灵都要仁慈。佛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下七日的寿命,于是让他回家探亲。途中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至寺院,师父惊讶地发现他的病好了很多,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已的寿命。

民间也有仁德延长寿命的故事:有个小山村住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一天在路边看见有一枚铜钱,捡起来是一粒羊粪,扔到地上羊粪又变成了铜钱,他又捡起来还是羊粪,他生气的说:连老天爷都来捉弄我,我还不如死了呢。这时有个苍老的声音说:你还有三天的阳寿,后天晚上你必须到一百五十里外的青幽山,让几只小鬼吃掉你,你才能超生。他按照长者所说的方向出发了,走到了一座土地庙前,天已经黑了,找了个背风的地方,倒头便睡。

早上醒来,发现昨晚大雨把庙前的桥冲垮了,河边有祖孙两人过不了河,他淌水把他们背到了对岸。他继续赶路,天又渐渐黑了,他发现野地里有一座新坟,按照当地的风俗,新坟前三天必须有人守着,他就靠着新坟睡着了。半夜他被吵醒,发现旁边有一幢房子,两个老人在里面聊天,一个说前面十里住着一个员外姓李,他女儿得了一种怪病,昏迷不醒,多少郎中都治不好,这个病只要取三年以上的大公鸡的鸡冠子,用酒泡了一块吃了就会好的。鸡叫头遍,人和房子都消失了,年轻人发现自己还是躺在新坟的旁边。

走了十来里看见一个村子,有个李员外也确实有女儿病了,他想救活她,向李员外说明了来意,员外非常高兴。他就照着昨天晚上听见的办法给小姐服下,过了不多时,小姐的病就好了。李员外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感谢他,想把女儿嫁给他。小伙子说我今天还有重要的事,如果明天我不回来你们也就别等了。

晚上他来到了青幽山,半夜出现了四五只小鬼被一个仙人拦住了,仙人说他在土地庙那背祖孙过河,加十年阳寿,替别人看新坟加阳寿二十年,治好员外的女儿,再加三十年阳寿,年轻人因为行善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他回到李员外家和他女儿完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中国的佛教、道教都把行善当做修行的重要途径,民间故事也把行善当做修福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思想。在中国的主流宗教思想里面,都把行善当做修行的头等大事,不仅仅是巧合。

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研究发现:“人的意念振动频率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 200以上的意念是: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等,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震动频率达到400到500。

生病的人一般都有负面的意念,他们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不断指责别人过程当中就消减自己很大的能量。发怒,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这些振动频率都低于200,低振动频率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霍金斯博士在全球调查过不同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