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41章 赵国又掀战端(三晋分合)

书名:戏说资治通鉴本章字数:2691

咱们上回说到了,三晋同盟的第一次瓦解,也说到了魏国被楚国按在地上一顿摩擦。之后魏武侯服软,三晋再次联合,揍的齐国是找不到北。

可是问题又来了,赵国依旧不满意魏国做老大、自己当小弟的局面。赵国依旧先要在中原搞好处,尤其是在小卫国的利益,你魏国不能全部站了。于是赵成侯利用小卫国攻打齐国,国内空虚的机会派兵攻打卫国,夺取卫国都城郊外的七十三座乡邑。

被赵国揍了,卫声公姬训就找到了魏武侯魏击,说赵国打我,这事您看怎么办?言外之意、我可是认你做老大的,我跟着你混,你做大哥的,不能让我三天饿九顿吧。现在大国那么多,小国明显不够用了,你要不保护我,我就跟着赵国玩了,看你这个霸主还能带着谁玩。

赵国攻打小卫国,其实是在挑战魏国的霸权。对魏国来说、小卫国是自己的盘中餐,你赵国来动,那就是找打,于是就出兵报复赵国。魏国毕竟是当时的天下霸主,魏军一出手就在北蔺击败了赵军。北蔺在今天山西离石。

周烈王五年(前371年),魏国最近很疯狂,可以说是魏国辉煌的巅峰,但是巅峰之后是什么?虽然不一定是万丈深渊,但一定是下坡路。就事论事来说,魏国到这个时候,国力在不断的消耗。但老骥伏枥、余威尚在,出兵攻打天下人惧怕的楚国,夺取了鲁阳。鲁阳就是今天河南鲁山。赵国也没闲着,和秦国开打了,击败了秦国。

您可能要问为什么发生这些战争,还真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咱们推测一下,就是我发现了你的破绽,我就要揍你。等等!等一哈!我有破绽你为什么要来打我?还有没有王法?对的,没有王法,因为这是战国时代。 

这一年魏武侯魏击去世了。魏武侯去世的很突然,没有指定世子。按照常规操作,应该立魏武侯的长子公子魏罃[yīng]接班,立国以嫡以长。但是魏罃的弟弟公子魏缓不服,也要做老大。国君的位置、会让原本是兄弟的两人、变成仇人,甚至是生死之敌。

战国时期诸侯国一旦发生内乱,其他诸侯国必然插手讨便宜,之前的赵国遇到过,现在轮到魏国。一般来说,国外势力会支持实力相对较弱一方,因为强大的一方会有多种选择,甚至不需要外人来帮忙,而弱小的一方、可能只能依靠外部力量,那么外部力量就会得到好处。

魏罃即位相对更为合理合法,而且魏罃已经三十岁了,在国内有自己的一方势力,国内支持他的人也比较多。魏缓虽然不太清楚年龄,作为弟弟自然年龄要小一些。而且此时魏罃据有邺城和上党等平原地区,实力占据上风,于是在周烈王六年、赵成侯五年、韩懿侯五年、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自立为君,后世称呼魏罃为魏惠王。邺城和上党在今天山西东南部地区。

魏缓并没有认命,还想搏一搏,亲自跑到赵国、又派人到韩国求助,韩、赵两国觉得感情好,我瞌睡了这么多年,你终于来送枕头了。

周烈王七年、赵成侯六年、韩懿侯六年、魏惠王元年(前369年),赵、韩两国组成联军攻打魏国,攻克了葵地。葵可能在今天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

魏惠王派兵迎击赵军,在浊泽双方开战,魏军因为是仓促出兵,结果是大败,魏惠王也被围困。浊泽在今天河南白沙水库东。

胜利在望的时候,赵国和韩国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咱们前面说三家分晋的时候,也说过这件事。赵国要求杀掉魏罃,立公中缓当国君,让魏国分别割地给韩、赵两国。韩懿侯却想要让魏国一分为二,一半归魏罃,一半归魏缓,如此强大的魏国就被分为两个小国,再也无法对韩、赵构成威胁。

《资治通鉴》记载:“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两个办法都有道理,处于较为强大的赵国来说,要地要钱没有毛病。对韩国来说,如果只是要地要钱,根本不能彻底削弱魏国,一旦魏国缓过手,不一定敢对赵国动手,但是打韩国,那就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吃的越多,吐的就越多。

韩国见说服不了赵国,于是趁着还没有把魏国彻底得罪,就撤军了,赵国怕自己干不过魏国,也就撤军了。

七月,魏国缓过了手,出兵伐赵,在平阳击败了赵军,又先后在马陵与怀分别打败赵军和韩军。平阳在今天河北临漳县西;马陵一说在今天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天河南范县西南;怀在今天河南省武陟县。

对于魏武侯没有立太子这件事,《资治通鉴》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评论:“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这话的意思是:太史公、司马迁说: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魏武侯为什么不立太子。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低于魏文侯的,从他的一生来看,虽然有的时候略显糊涂,战略思想不高,格局也不高,尤其是对待吴起的态度上,完全就被臣子蒙蔽了,但他肯定不傻,跟随过田子方这样的儒家名流学习,不至于不懂不立太子的危害。他肯定懂,那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因为他不仅仅知道不立太子的危害,也知道立太子的危害。早立太子有哪些危害呢?

一、国君如果强势,会形成对太子的压力,这会让太子在很多时候无所适从,进退失措,这是最大的原因。魏武侯做太子的时候,相信肯定遭到过这种待遇。君主总会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太子。但是我们知道,能力其实是个人素质加权力的体现,太子在权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表现的比君主优秀,于是在君主看来,这个太子怎么鼻子不是鼻子,眼也不是眼啊,很容易导致君主和太子离心离德,进而引发动乱。

二、如果太子比较强势,那么就会影响君主的权力。如果君主放权还好。如果君主不愿意放权,除了大明太祖以外,大多数君主都是不会放权给太子的,那么可能会引起权力斗争,搞不好就是父子相残。

三、大臣会耍投机的手段,他们会计算忠于君主的获利多,还是忠于太子的获利多。一旦有大臣与太子结党,那么国家可能会陷入混乱。

所以君主把权力把握在手里、也不完全是自私自利的结果,权力跟他人分享,可能也是把灾祸分享给了别人。

魏武侯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很早就被确立成了魏文侯魏斯的接班人,当然了这于他个人的素质有关。没继位之前,魏击攻打过秦国,还随军灭亡了中山国。被封为中山君,做了三年的中山国老大,都干的还行,遗憾的事,他做了国君之后,很多事情就变味了。不是说他变坏了,而是他的上线就是做一个太子,做国君确实缺少应有的素质。

魏武侯去世了,他的故事咱们在之前的内容都已经说了,咱们下回说说魏武侯身上的谜团。因为历史上相对于魏文侯和魏惠王,对魏武侯的记载是比较少的,所以在他身上有一些事情,我们需要做一下澄清,否则就会给人一种魏国从魏文侯到魏惠王这段时间,魏国政策的变化太过于剧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