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夜谈(下)
脖颈处的发丝终于快干了,湿气逐渐散去之时时间仿佛也不那么难熬。她静默观望着她的主人端坐在书桌前工作,他脊背永远都挺直,宛如日夜坚守在路边的七叶树。
指挥官大人的背影在格蕾塔的视线中突然模糊,似乎在如此星夜下与自己父亲的重合。原来很小的时候坐在小椅子上看父亲熬夜工作,格蕾塔都会抱本书执拗地在一旁陪着他,但是最后书的内容往往记不清,多半是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等到第二天天光大亮,她才会发现自己早被父亲抱回床上。
猛然间感觉睁不开眼睛,这姑娘飞快别过脸捂不自禁的泪水,抑住自己极其微弱的半声抽噎。刚刚才被夸了,千万别百密一疏现在因为想家送了命。
屋子里很安静,军人的本能也不会让少将无视掉旁边的异样。她站得有点远,路德维希停笔,侧过视线。
埋着头的动作已经成了习惯,格蕾塔没注意到已在他人观察范围内。
盯着她良久,路德维希叹了口气。他又不是个火药桶,并不想发脾气。“帮我再沏杯咖啡?”
-------------------------------------
“您...为了您的胃考虑,我建议您不能再继续了。”
她把今天晚上的第二杯咖啡放在人手边,大脑已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蓦然对上他的视线,格蕾塔少不得有些紧张,要是能不这么爱胡思乱想些就好了。
“我以为你哭的已经忘记了。”路德维希抿口咖啡,挑了挑眉半揶揄道,“看来还是很尽职。”
这话里的意思不是太难懂,她心中警铃大作,感觉危险系数直线飙升。
“今晚例外。”
一共两个单词,却能让人有劫后余生的感受。格蕾塔松了口气,与此同时赶紧声音小小的认错。
奈何少将今天话有点多,怎么听口气都像学校里的督察老师:“现在怕的话,之前就应该考虑到。” 他用胶水将信封好口,仔细压紧边缘。格蕾塔一时忘了接话,只感觉他手法可能比自己都细腻,虽也了解他平时的细致,然而还是有些小惊讶。
“你在听?”确认似的看向她。
连忙应声,格蕾塔作出副好学生的模样,努力伪装成认真聆听的表象。
“嗯,”满意地从鼻腔里哼出一声,谁都喜欢乖巧听话的,路德维希当然不例外,“别撒谎。”
格蕾塔立即保证,“没有,不会的。”
“我很讨厌别人骗我。”
忙不迭点头,“我知道,我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的?”少将来了兴致,将手头的东西放在一边,好整以暇地打量着她。
这是什么找茬的问题,难道有人会喜欢别人骗自己吗。格蕾塔笑容勉强,这是人之常情,她回答道。
挂钟显示十一点了,但对方分明没打算放过她,“那你猜猜,后果是什么。”
如果腹诽会出声,房间里一定都是这名犹太混血姑娘后悔的哀嚎。现下连营区都没有半盏灯亮着了,她还在这里陪将军阁下玩文字游戏。
不对,是她被玩。
我是蠢蛋,我是傻瓜,她暗暗骂道,我怎么会认为他值得同情。他才杀过人,连二十四个小时都不到。他根本就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还有该死的恶趣味。
我们的指挥官路德维希先生却很享受她这副龇牙咧嘴的难看样子,他能从小女仆的面部表情中就轻易读出来她的难堪。别人压榨自己,自己又可以压榨她,这真是奇妙的连锁箭头。虽然不是打算将不久前释放出来的好心肠再度收回去,但此时另一种上层人对下层人的俯视态度稍稍占据了他的思想准则。反正对方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少将为不着对‘欺负'囚徒付出任何代价。
“那我换个问题,答对了有奖励。”
“你认为——建一栋别墅或者营房需要多长时间?”
他可只说对了有奖励,错了的话结局还是个未知数。格蕾塔面临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犯难,她此时真的希望自己的父亲曾经不在报社工作,而是一名工程师。 就算对此一问三不知,但如果这种情况,自己多多少少还能胡扯些。
多亏格蕾塔有个多嘴的负责人,她回想了饭时的对话, 按照记忆试探性的回答:“一周多至半个月?”
路德维希脸上又出现了丝若有似无的笑意,这回她可不敢松懈,紧张地瞧着他的反应,心中给自己默默祈祷。
“嗯哼,那个人也是这么跟我讲的。”他把目光挪开,松了松领口,“但是,根本不可能。”
“施工图我看过。砖瓦和石灰,它们要比人直白肤浅的多,不会撒谎。”
格蕾塔努力消化着听到的每一个音节。
这位青年少将目光如炬,对一切似乎都了如指掌,语气笃定:“地基处理到主体建构,至少二十五天。”
腾地瞪大了眼睛,就算她不了解建筑数据,但话还是听的清楚的。这没道理,“那他……”没说完,她赶忙刹住了,自己的身份不应该知道这些并对其评头论足。
路德维希却好像没注意到她的欲言又止般,“新问题。那么一个专业的工程师,在米兰接受过教育,已从业近十余年的人,为什么要撒谎。”
他说的是上午那个人,这点已然明了。格蕾塔皱着眉头死死盯着地板缝,她想不通。
“这跟你刚才跟我讲话的道理是一样的。”很平淡的讲述事实,路德维希把话题绕回来,“每句话说出口前都应该想好后果,尤其当你的保证对象是我的时候。”
谁不是为了活命呢,格蕾塔神情惨淡,固然很想去仔细琢磨下那位素未谋面的亡人当时究竟怀揣何种心情应下这桩不可能完成的差事,又或者少将明知如此为何仍由事态这般发展。不过她眼下更在意“上帝”怎么结束这场没有硝烟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