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吾儿奉先何在?
吕布帐中,没有其他人,只有一脸笑意的王瑾。
在神不知鬼不觉当中刘瑾居然潜入了吕布大营,带着一匹赤兔马。
多年了的战场厮杀,他一眼就知道这是一匹好马,可就凭这让他背叛丁原也是不够格的。
他可是“忠肝义胆”吕奉先啊!
嘿嘿,吕布是什么人他刘瑾能不知道吗?刘瑾来到吕布耳边小声地说道:“陛下今天晚上会大破西凉军队,不信你就等着吧!”
“陛下可是有光武帝的雄风,类太祖也,而且陛下还说了只要你杀了丁原,这并州骑还是你的,封你-为奋武将军、温县侯如何?”
刘瑾是何许人也“八虎之首”一些话术是吕布这个武将所跟不上的,很快就把吕布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终于在刘瑾的吹捧之下,吕布上头了,他觉得自己能行了。
环视四周都是他的亲卫,只要他一声令下瞬间就可以把丁原给杀了,但是他要稳一点。
他要看到董卓狼狈而逃之后,在做出决定。
刘瑾看到吕布还有些犹豫,决定在加上一把火,说道:“老奴还忘了一件事,陛下说了如果可以的话并州也会是你的。”
这句话成为了压倒吕布心里面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干了。
并州牧这是吕布一直奢求的东西,如今只要杀了丁原就能得到了。
这是泼天的富贵,他不能不接。
一旁的王瑾看着吕布这个样子,暗地里摇了摇头,真是无脑,怪不得被后人称为“三姓家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州也是你能指染的,等边军回来看你还有没有胆子要并州牧。
吕布派人吩咐下去,把丁原手里的亲卫换成自己人,看着刘协派人送来的赤兔马,吕布已经开始沉浸在以后的幻想中了。
在丁原军营这边他们也已经整装待发了,没想到刘协突然之间给他们来了这一手。
不过丁原倒不是很慌张,因为曹操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董卓,没有派兵来袭营,可丁原也被这一幕吓破了胆子,没有发兵偷袭曹操。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丁原也指挥不了自己手底下的并州狼骑了。
看着狼狈逃窜的董卓,丁原摇了摇头,真是时也命也啊!
转身扭头看向近卫说道:“既然汉室不弱,我们就会并州去吧,天高皇帝远的,做个土皇帝吧!”
“只要手里有兵就不会有人看不起我们。”
说着丁原就驱马向前走着,走了几步感觉有些不对劲,他喵的回头一看没有一个人跟着自己走的。
自己的那些个近卫,个个止步不前,面色有些犹豫,而且看自己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
还有自己平日里那些亲卫怎么都不见了。
丁原就是猪脑子也会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有人准备兵变搞自己一波。
当即驱马狂奔,振臂高呼道:“吾儿奉先何在?快了就我。”
一个骑兵眼疾手快地拉开了一只弓箭射向了丁原,可惜我们丁原大爷命大射中了马。
嗖的一声,丁原跌了一个狗啃泥,比一群士兵给围住了,黄豆大小的汗滴开始从丁原脸上流下。
丁原慌张地叫喊道:“你们要干什么,我可是……”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局面。
很快吕布骑着刘协送给他的那匹赤兔马来到了丁原身边。
看着吕布向他们走来,围住丁原的士兵也都散去,腾出一片空地。
丁原这个时候是有些慌张的,看见自己的爱将吕布来了,立刻大喊道:“奉先救我,这群叛逆要造反。”
吕布后面跟着刘瑾,还有他的亲卫们。
看见了狼狈不堪的丁原,刘瑾眼里闪过一丝厌恶。
开口说道:“将军请尽快做出决定,时间可不等人啊!”
丁原注意到吕布背后的刘瑾,大声说道:“奉先你背后怎么会有一个阉人,快诛杀这些叛逆,跟我回并州。”
吕布眼神一冷,没想到丁原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扭头说道:“丁原不义,吾奉皇命杀之。”
随着吕布的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都抽出了自己的刀剑,一脸不善地看向了丁原。
丁原顿时面如死灰,跌坐在地上,绝望地闭上了双眼。
咔嚓一声,手起刀落,丁原身死。
人头滚到了刘瑾身边,看了一眼丁原的人头,刘瑾撇了撇嘴说道:“走吧,温县侯整理军队随我一道进京吧。”
吕布点了点头,驱马向前。
丁原军中不是没有他的死忠,但已经被吕布暗地里给解决了,如今的并州骑全军上下都听吕布的。
军队很快就整理好了队形,往董卓营地和曹操他们回合。
还在打扫战场的曹操他们,听到斥候报告吕布要来,都一脸不善地望向吕布的那个方向,准备再战一场。
一夜的厮杀他们也都杀出了血性,不惧这一战。
曹操咧嘴一笑道:“诸君与我一道会会他们并州狼骑吧!”
“好,听孟德的。”皇甫嵩,袁绍等人齐声道好,准备跟吕布做上一场。
不过事情和他们想的有些不一样,吕布没有丝毫进攻的打算,看样子是来投奔他们的,曹操等人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然而看见其身后的刘瑾,他们就知道这只部队如今属于大汉了,几人丢下手里的兵器相视一笑。
洛阳危机就这样解触了。
端坐在洛阳城里的刘协,听到锦衣卫探子的禀报,笑了笑,自己可是穿越之子,这些小事都摆不平,那是真丢穿越人的脸啊!
当下就要开始抓紧统一三国了,西凉有了,并州有了,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不过当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登基改元。
本来刘协是不打算干这些繁琐的事情,但架不住那些个老臣哀求,都是民意啊!
看来自己还是很得民心的,刘协不由自主地发出来桀桀地笑声。
可事实上呢,那是刘协让魏忠贤带着锦衣卫挨家挨户“敲门”让大臣们写的折子,一个个都摸着自己的“良心”写下来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