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值得
还没等李铁生的话说完,苏红就跌进了他的怀中,即使隔着厚厚的衣服,仍然能感受到苏红那句女性身体特有的柔软,亦闻得到发丝中那淡淡的清香。
李铁生的身体一震,他马上接住了苏红的身体,苏红的身体不断瘫软地往下滑,那他不用诊断也知道,一定是因为缺氧所致!他便一把将苏红整个人都扛得起来,迅速拉开钢板房的门,把苏红抱到了床上。接着他直接接上了氧气罐上的装置放到苏红的嘴边。
吸了几口氧气之后,苏红有些涣散的意识终于恢复了,她看到李铁生正板起一张脸严肃的看着她:“我不让你上来,你偏不听话,要是你一个人在上山的路上出事了怎么办?”
她揉了揉眼睛,用虚弱而又颤抖着的声音说:“你刚刚说是因为心疼我对吗?那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心疼我吗?”
“你别再逼我了!”李铁生陡然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大步走到门边回头看着一眼苏红:“好好躺着,一会儿我叫天琪姐过来,如果你敢追出来的话,我就让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在苏红那一片渴求着却又迷茫的目光中,李铁生啪的一声将门关上,风雪吹在他的脸上如同刀子割肉一般生疼,他抹了一把脸颊,手上竟沾满了冰冷的泪水。
李铁生到工程师所在的帐篷中找到了高天琪。
“你能不能告诉苏红,让他对我死了这条心吧!”
看着李铁生那满脸的泪痕,和那双红红的眼睛高天琪不解地问:“你明明也爱着她,为什么不肯尝试着接受呢?难道你还在思念着王小梅吗?”
事到如今,王小梅已经成为李铁生心中的一道陈年伤疤,有着触目惊心的痕迹,但却早已没了痛。
李铁生用冰凉的手胡噜了一把脸:“天琪姐,正是因为我心疼苏红,所以我不能接近她,我不知道我还要在青藏高原上修几年的铁路,难道未来这些年我就要让苏红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一直等着我吗?我应该那么自私吗?”
高天琪这才明白李铁生心中的顾虑。
“我曾经问过苏红这个问题,她说她为了你哪怕等上几年都愿意……”
“可我不能那么自私,而且现在我已经将全部身心投入在青藏铁路上,我根本没有精力再去谈感情,我实在无法为她做些什么,你别劝我了,还是劝劝苏红让她不要再来了!”
李铁生说完便离开了帐篷,他此时的心就如同这风火山上巨大的昼夜温差一样矛盾,他留恋甚至渴望苏红的温柔,更出于理性不得不抵抗着心中这本能的向往。
高天琪回到宿舍中,这样李铁生的话原原本本地转述给了苏红:“也怪我一开始太想撮合你们之间的感情。我想你还是好好考虑,到底要不要跟铁生继续发展下去,你真的愿意把你的青春都留在如此艰苦的青藏高原上吗?”
苏红沉默了。
的确,她与医院签了两年的派遣协议,两年的派遣期过,就会有新的医护人员来接替她的岗位。在这两年中她离开了父母、亲人和朋友,饱受着思念与寒冷缺氧的折磨。哪怕她有一颗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滚烫的心,但是也无不是在每时每刻都在咬牙坚持。
第二天,高天琪送别了苏红,自打昨天晚上的一席谈话结束,苏红就陷入了沉默,高天琪觉得苏红终于决定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番了。
这种环境,对于任何一个女孩来说都是一场严酷的考验,对于苏红也是一样。
然而让高天琪和李铁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仍然在半个月后再次见到了苏红。
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在这萧条而又覆盖着白雪的山上,显得那么鲜艳红润。
李铁生看着她,用责怪的语气问:“你怎么又来了?不是说过让你不要再来了吗?”
苏红没有先回答李铁生的话,而是转身从背包中拿出了一个信封,从里面掏出了一张稿纸,最上面的几个大字是:派遣续期申请。
再细看里面的内容,是苏红主动向领导申请将派遣期再延长两年。
李铁生看着信上的内容,他不解地看着苏红:“我记得咱们刚在医院见面的时候,你曾经告诉过我还有半年你的排前期就结束了,你很期盼能够回到父母的身边。”
“你上次让天琪姐跟我说的,我已经仔细考虑好了,所以我决定继续留下来!”
李铁生看着苏红仍然是那坚定而又温柔的眼神,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铁生才真正的意识到,原来真正的坚强与坚韧并不体现在外表,而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为了我吗?”
“是!”苏红毫不犹豫的回答。
突然,李铁生将那张稿纸撕的粉碎,白色的碎片落在地上瞬间就与白雪融为了一体。
“这是我的草稿而这封信我已经寄给了我们院的领导,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铁生,我愿意留下来,不管多久都愿意等你!”
李铁生看着苏红,他的双手落在苏红的肩膀上:“我到底哪里值得你付出这样大的牺牲?”
“这世上哪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只要我愿意,就是值得!”
这一次,李铁生哭了。他的泪水在冰冷的脸颊上滚烫的流淌下来,将肌肤灼得生疼,在模糊的泪光中他看到苏红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接着,他毫不犹豫的把苏红揽入了怀中,那双有力的手臂紧紧的把苏红抱住了,他的脸贴在苏红的肩头:“我真的不愿意为我这样牺牲,你知道为什么吗?”
苏红摇了摇头。
李铁生的声音已然哽咽了,他在苏红的耳边也用那同样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说:“因为我早已经爱上了你,就如同你爱着我一样!”
苏红的心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她也将脸紧紧的贴在李铁生的肩头:“铁生,我考虑好了,哪怕未来要披荆斩棘,我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