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乡试结束
秀才们休息的时候,陆子吟跟海瑞却是一脸严肃,他们不去看那些正在忙碌的官吏。
此处是封闭院落,试卷糊名,即便是陆子吟也不知道作答的人是谁,相对公平。
若是秋闺,朝堂上面的大佬单单看笔迹,以及政治趋向,就知道作答的人大概是那些。
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始终都在上面观察着芸芸众生,想要将其拉到自己的阵营当中。
提携之恩,便来自于此。
“总体而言,这一次的考生水平,马马虎虎。”
海瑞锐评:“北方南下的大明士子水平大多不错,好在他们名额只有五个,不然的话,整个安南士人的名额都会被占据。”
陆子吟无奈摇头:“开国时便有南北榜,那时候南北教育水平天差地别,现在安南更是如此。”
“无妨,大明要的是选拔人才,各省皆有定额,数目不变。我大明由此强盛,各行省并无太大差别。”
“安南自有定额,眼下增补五人,也是为了地区长久发展。本地人才培养必须加快脚步,只有本地人对大明产生认同,在大明各项事情上面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他们才会将大明当做是自己人,而非是敌人。”
后世很多殖民国家都是因为不将殖民地的人当做是自己人,从而被驱逐。大明却是设立土司,改土归流,一块土地一块土地的增加他们对大明的认同感。
哪怕是后世,许多地区的人还是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却是极高。
哪怕这些人被划分出来的民族并非是主体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化,但也时代大潮当中不断融入国家,成为国家的一部分。
大明也是如此,大明境内太多人不会说大明官话,但他们仍旧缴纳赋税,对大明忠心耿耿。
每个人对宣誓对大明效忠。
这样的人,在大明有很多。
“试卷我已经全都送往京师,等乡试结果出来,南边的剿匪应该也有了结果。”
雨林也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并不一样,作战环境,地方产出差别巨大。
到了冬天,雨林产出减少之后,那些安南的游击队活动区域不断缩小。
“大的战争,安南人占婆人已经无力掀起,我大明现在不断进攻,他们不断收缩。”
“战争只需要让军队进一步压缩他们的活动区域,发动百姓。”
“占婆募兵将放在春天,春天的时候大明会从占婆征募至少一万人,补充到新军当中。”
海瑞静静听着,听着平西侯托孤一样的话语,心中紧张不已:“新军归属布政司指挥的,下官并不懂行军打仗。”
“你知道我为什么敢将新军交给你吗?”
“下官不知。”
“因为你海刚峰知道自己不懂行军打仗,不会不懂装懂。这很重要。你只会需要召开军事会议,让新军参谋开会,制定战略。他们会事无巨细的告诉你此战面对的问题,以及那些军队的位置,可以抽调多少兵力。”
海瑞沉默了一下道:“这样就可以吗?”
陆子吟道:“我跟你一样,只知道各支部队在哪儿。但我比你知道的更多,哪一个军队的军官更适合执行什么任务,比你知道怎么更好的打仗。”
“但对军队,以及战场实际情况,我知道的不比你多。”
陆子吟实话实说:“我一直都在清化,升龙城,西贡。而非是数百里以外的战场。”
这些都是真话,新军上下无数军队都在陆子吟的指挥下。但这并不代表新军上下每一个士卒陆子吟都认识。
新军是庞大的体系,海瑞只需要能够调动一定军队,下达命令就行了。
“你的任务是让安南上下和平,一边进攻,一边防守要点,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老成的军官会完美的执行你的指令,在战场上面将敌人歼灭。”
“下官明白。”
......
试卷仍旧在修改,一群官员忙碌,大部分试卷都有标准答案按照答案给分。
少部分的试卷没有标准答案,便是考官的主官给分。
这也就导致一个读书人在科举的时候遇到欣赏自己的考官时,大概率会中、若是遇到一个政见不一样的考官,再有才华也会被打压。
政治的根本就是竞争。
谁能多占用一点资源,谁就能势力更大。
海瑞公正严明,自然不会做这些。
但他仍旧有自己心目当中的标准答案。
须知,这一次四书五经的题目是教化。
是如何教化大明百姓,安南也是其中一部分。
如此直白的试题,自然是人人都能畅所直言,故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又一样。
高谈阔论的自然是下等,陆子吟跟海瑞需要的是能够教书育人的夫子,而不是这样的废物。
而能够有自己想法的人,则是极少数。
“侯爷,数学已经完毕。”
最先统计出来的是数学,数学的统计快捷,纯粹是有标准答案,只需要核对答案,步骤就行。
过去数个月,数学一直都是安南补习的重点。
只有极少数人学的真的头疼,在掌握数学基础后,便放弃选修。
他们宁愿选择匠造,去看地理水利的专业书籍,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在数学上面。
“立刻开始统计。”
整个巡抚衙门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随着陆子吟的命令,运转顺畅,无数人开始忙碌。
而海瑞不去问,也知道自己的职责已经完毕,接下来彰显出本事的人便是大明军队厉害的平西侯阁下。
他正在统计成绩,将会面对整个大明的压力。
往后这一批举人将会前往京师参加秋闺,是否中进士是一码事儿。
但有一件事情却是肯定的。
无论这些人是举人还是进士,都能留在京师当中各司其职。
这些人虽然不会被当做是陆子吟的嫡系,却也会被重点关注。
他们的成色,会很大影响平西侯在京师当中的诸多举措。
大明的官僚们,看人还算准。他们会培养自己的嫡系,也会关键时刻挑选一两个非嫡系出来做事,张先自己的胸怀宽胸。
究其根本,还是朝廷需要人做事。
自己人做不好,那就只能让专业的人来做,成了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是他不行,跟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如此心态的官僚们会审视平西侯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