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帝驾崩
七月中壬寅这一天,病入膏肓的咸丰帝秘密叮嘱皇后,并取出一张遗诏交付给她,再三叮嘱让她不要遗失。皇后拿来遗诏略略看了一遍就藏在了怀里。正巧贵妃也踱步进门看见皇后往怀里放东西以为是在交代御宝,就婉转的问皇后如何交代御宝事宜。咸丰帝在昏昏沉沉中听见了贵妃的发问,沉声的说:“御宝么……”,说着伸出骨瘦嶙峋的手在自己的枕边摸索好一阵,检出御宝交给皇后。随后又命令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入宫,草拟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嘱咐了几句,都是托孤寄命的话头。八个人点头退下。
癸卯寅刻咸丰帝驾崩,享寿三十一岁,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
咸丰帝大殓后,六岁的皇太子就被扶出在他父皇的灵柩前登基皇位。
第二天,尊皇后钮钴禄氏以及皇太子生母贵妃那拉氏两人都为皇太后。随即又上皇太后徽号为慈安,上生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并且拟定了新的年号-------祺祥。因为小皇帝年幼,所有的一切政务都由载垣、端华等独断专行。咸丰帝的遗诏中有赞襄一语,于是他们八人遂自称赞襄政务王大臣。
几天后,恭亲王奕等臣递来奏折,请求批准到热河奔丧,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商议,奕此次前来,不怀好意,一定要阻止他才行。于是,就由肃顺拟旨,说京师是军事重地留守要紧,不必来热河奔丧。三人以为把奕搪塞过去就可以开始夺政了。
经过一个月的苦思冥想,咸丰帝终于在临终前确立了他身后的权力格局和行政运行体制。咸丰帝把太子交给肃顺,然后由其他七位大臣替小皇帝处理国政,当然咸丰帝对肃顺也不是没有防范,他还交给即将成为太后的皇后和懿贵妃一人一个图章,给皇后的图章印文是“御赏”,给懿贵妃的图章印文是“同道堂”。从此以后,肃顺等人拟好了小皇帝的上谕,然后必须把这个上谕拿到两位太后那里盖章,“御赏”章盖在上面或者叫前面,“同道堂”盖在下面或者叫后面。两位太后盖完章之后,上谕才能生效,颁发执行。咸丰帝这个安排的用意是拿肃顺来压制奕,然后用懿贵妃牵制肃顺,那么谁来制衡懿贵妃呢?这由皇后来完成。因为咸丰帝规定,将来下发的上谕必须两位太后同时盖章才能生效。
咸丰皇帝临终前确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托孤体制,这个体制出于咸丰皇帝对权力制衡的考虑,却由此掀起了统治阶层的巨大波澜,肃顺、慈禧、奕欣三方纠结,明争暗斗。生命垂危的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为周全的考虑却引发了一场政变,不仅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逆转,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年轻的慈禧从此走上了属于她的幕前。
还没等到肃顺等人开始着手实施下一步的计划,两宫皇太后发下御史董元醇的奏折。载垣拿来细看后,不禁连声说:“混账东西,全是一派胡言!”端华和肃顺在旁边看着,端华说:“我朝的祖制,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制度,那个大胆的御史还敢提出这样的请奏?”肃顺说:“这一定是有人暗中示意,咱们一定要据理力争绝不能让这个阴谋得逞!”几人正商议,宫监来报:“太后懿旨召集赞襄大臣议事。”载垣等人互相使了个眼色就去面见两位皇太后。
到了议事的宫中,两位皇太后分东西而坐,先开口的是西太后慈禧,她说:“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垂帘听政,这件事你们觉得可行么?”载垣站出来说:“臣认为这是祖制所没有的,如果执行恐怕不妥当。”西太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说:“祖制虽然没有但是也不曾禁止。更何况,董元醇的奏折上写的是,垂帘之后再派一两个近亲支王来辅佐政务,内外相维很是妥当。”端华马上开口说道:“祖制终究是不好违背的!祖制所保留的不能妄自废黜,祖制所没有的也不好妄自添加,奴才愚钝只知道是一定要遵守祖制的!”西太后听了这话,端着茶杯的手不觉加了些力道,脸上也有一丝愠色,还没等西太后开口,东太后缓缓地说:“这是一件大事,你们这些做臣子的要多多斟酌才是,不要把它当做儿戏。”西太后说:“我看他们就是不想奉旨!”
肃顺听了这话十分气恼的脱口而出:“怒才等人是直接赞襄皇上的,不能听命于太后,还请太后原谅。更何况垂帘一事就是有违祖制,叫奴才们如何奉诏呢?”肃顺的这一番抢白,让西太后陡然睁圆了凤目,大有马上扑杀了肃顺之意,东太后看见这形势赶忙说:“暂且缓议,先让他们退下吧!”载垣等人便行礼退出去了。
肃顺走出门外后对载垣说:“董元醇的那张奏折,一定要狠狠的驳斥,否则别人想要怕马溜须的时候又来仿效这种手段。”载垣和端华都觉得有道理,随后就叫军机处拟旨,抬出祖制二字把董元醇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这几人才觉得心中安然了一些。
几天之后奕到了行宫,这个消息让载垣等人很是惊疑,正想着要派人去打探一下情况,奕已经来到门前求见了,载垣等人只好将奕迎入。互相寒暄一番之后载垣问奕来意,奕说:“此行不过是叩谒梓宫,慰问太后罢了。”载垣又问:“六王爷未被奉诏,就擅自离京,京内何人负责?”奕说:“京城内的王公大臣还多得很呢,也不缺我这一个!况且现在国内境况十分安稳,也没什么可忧虑的事。等我拜谒过梓宫,并向两宫太后请安过后,就马上动身回京。这里的政务,还有你们几位大人在,我只是年轻的后辈,不敢与你们相攀!”肃顺听了笑着说:“梓宫可以拜谒,但是那两宫太后是万万不可入觐的!”奕问:“何出此言呢?”这时从肃顺的背后走出一个人,大声地说道:“两宫太后与六王爷有叔嫂之嫌,按照古礼的说法,叔嫂间不通问,所以你不应该入觐。”
奕定睛一瞧,原来是军机大臣杜翰,刚想要反驳他几句,但是听见载垣等人随声附和,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众口寡辩,也就坦然一笑的说:“既然有这种古礼,那么就请各位代为请安了!”说罢一抱双拳,说了声:“告辞”,转身出门了。
回到了寓所,奕烦乱不堪,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安德海来到寓所中,两个人商议了一下,想出了一个有效的法子。
这天晚上,灯火朦胧昏暗,月色也不是很明朗,避暑山庄门外走来了一男一女,侍卫上前检查,走在前面的是宫监安德海,随后的一女子打扮成宫娥的模样,也没有多加询问,就让两人进去了。原来,这宫娥打扮的就是恭亲王奕,他这次离京,就是接到了西太后的密召,准备秘密商议,做一个谋划。谁知偏偏被八个赞襄大臣在旁阻拦,不允许他入宫请安。眼看着商议不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安德海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招瞒天过海,让恭亲王假扮宫娥,混入行宫,与西太后秘密的商议了一夜,商量稳妥,直到天明时分,侍卫还没有换班,安德海又用这一招把恭亲王偷偷地送出了宫。出宫之后的奕,马上到梓宫前哀哭了一阵,当晚就到载垣等人的住处辞行,第二天早晨就起程回京了。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还以为奕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后,怏怏而行。但是,一道懿旨下来,命令所有随行人员,预备车马,恭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载垣惊讶的说:“这么迅速,真是让人意外。”他马上和端华、肃顺等臣子们面见太后,请求暂缓回京的日程。但是西太后沉着脸说:“大行皇帝在世时,时常想要回銮,只不过是圣体抱恙,不便动身,不幸在承德赉志崩逝,早一天回京也就早一天的告慰大行皇帝的在天之灵。怎么可以暂缓日程?”载垣说:“臣等怕京城中还不是很太平,所以请求暂缓。”西太后说:“京城之中早就太平了,你们都是赞襄的大臣,应该劝导皇帝免尽孝思。趁着这天气还没到寒冷的时节,沿途也算是宁静太平正好奉丧回京,仰可以安先灵,俯可以慰物望。这才叫做赞襄的职责呢!”这一番话让载垣哑口无言,就连能言善辩的肃顺也默不作声了。几个人无可奈何,只好行礼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