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四川香与宝香禅师
第三十七章 四川香与宝香禅师
所有这些真相只有宝志公参得懂,武帝:“朕庆幸有志公国师,才感觉有靠山,任何事心里都特别踏实有底。”
当时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叫做宝香禅师,在四川一直住了很多年,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可是当地百姓仍然按当地风俗每逢祭祀必杀生。法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苦劝导他们不要杀生, 可就是没人听他的善言。不但没人听,反而还讥笑他,这使法师非常难过。
有一年,宝香禅师座下的一位四川弟子到京城拜见宝志公禅师。宝志公问这位居士:“四川的香贵不贵?”居士笑曰: “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居士没明白宝志公的话。
过了几天,他回四川,见宝香禅师。禅师问他:“宝志公说了些什么话?”弟子说:“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我回答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我听不懂。”宝香禅师听了明白其中的意思点点头。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法会,大众依然杀许多猪牛羊来祭祀。宝香禅师这一次跟往日不一样,他在寺院门口挖了很大的坑,里面灌满水。他也参加祭祀法会,也跟着吃鸡鸭鱼肉。以前劝不杀生,今天跟着一起吃起鸡鸭鱼肉众人都觉得很稀奇。吃完之后,禅师走到坑旁,张口大吐。所食之飞者飞去,走者走去,鱼虾水族,吐满一坑。吐出来的鱼都是活蹦乱跳的摇头摆尾在水里游;吐出的鸡鸭也是活的,煽动着翅膀扑楞楞都跑开了!吐完之后禅师站着就往生了。神通一现,大家惊呆了,好久才如梦初醒,原来菩萨住世我们却没有珍惜,此刻想要再留住宝香禅师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之后这里的百姓都不再杀生。
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愈是苦难,各个行业愈有许多佛菩萨化身在其中,帮助众生,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但是我们不认识。真正学佛的人要常生尊重心,对待一切人没有分别,一律恭敬,就是普贤菩萨教导的‘礼敬诸佛’。如果他是佛菩萨化身来的,他是现在佛;不是佛菩萨化现的,真的是凡夫,也是未来佛,都应当尊敬,不应当分别、执著。甚至于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晓得那可能是佛菩萨化身来考验我,试验我的功夫是否到家。他骂我,看看我生不生气?他打我,看看我心能不能平静?你能有这样的心与行持,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增长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哪有不成就的!不能成就的人,顺境时随顺贪爱,逆境时随顺嗔恚,起心动念全是烦恼习气。这样的人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不会有结果。宝香大师非常慈悲,但有很多求道却放不下自己高傲的人来到他面前。
一天,又⼀个自感佛学造诣很深的⼈,因听说宝香禅师有道法便来拜访。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非常傲慢,⼼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就你算⽼⼏呢?”
后来,宝香禅师仍然⼗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时明明杯⼦已经满了,⽼禅师还不停地往杯里倒。来者不解地问:“禅师,杯⼦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倒呢?'” 禅师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吗还倒呢?'”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自感很有学问了,⼲吗还要到我这⾥求教呢?
"你的⼼就像这只杯⼦⼀样,⾥⾯装满了你⾃⼰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的杯⼦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来者立刻感到无比惭愧。
之后,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个⼈要想学到东西,必须暂时把原有的所有认知和想法及知识全部放下。⼀切从零起步,以空杯⼼态⽼⽼实实地学。
放下愈多,得到愈多。否则,装满⽔的杯⼦是不可能再容纳新⽔的。
有一天,一个自认为有病苦、命苦、活的辛苦的人来找宝香禅师:“请问大师,我虽看破了但却放不下怎么办?”
禅师递给他一个水杯叫他用手端住,之后就往杯里倒热水,一直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手之后马上松开手,水杯掉地上摔碎了。
禅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放下了。”
苦者说:“我能换个水杯吗?”
禅师微微一笑道:“可以。”
苦者从怀里掏出一个水杯“再试试吧”
禅师又往水杯里倒热水,直到水满溢出来烫到手,但这次苦者没有放手。
禅师问道:“不烫吗?”
苦者说:“烫!”
禅师又问:“那为何不放手?”
苦者说:“这水杯是她送的。”
禅师回头叹道:执着害死人啊!”
接着,宝香禅师慈悲的教诲与他:“佛陀在世时,有一日一个梵志手拿鲜花来供佛。佛陀对他说“放下”。这个梵志就放下了一只手里的花,而佛陀又说“放下”。梵志又放下了另一只手里的花,这时佛陀还是说“放下”。
这时梵志感到有些疑惑,两只手里的鲜花都已经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什么?所以对佛说“我手里已经没有什么了,还要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要放下六根六尘六识,当放无所放的时候,就是你解脱生死之时”。
宝香禅师语重心长的对这名苦者说:“有句话是‘有舍才能得’,放下不是放下身边所有的,而是放下心中的执着和妄想。释迦摩尼佛在成佛后说过:“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分别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如按释迦佛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吗?”
“是啊,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所以众生和佛的区别,就是众生有妄想和执著,佛让我们放下的不是生活和工作及家庭等,是放下心中的那份执著和妄想,你明白了吗?一切随缘而为。”
“大师,我懂了,缘来则聚缘去则散,一切情缘皆有因果。我已经真的放下了。”